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Jaap van Zweden接任香港愛樂音樂總監

周一(1/16)下午香港愛樂召開記者會宣布,荷蘭指揮家Jaap van Zweden成為港樂新任音樂總監,由2012/13樂季起接替即將離任的藝術總監兼總指揮Edo de Waart。

根據香港英文南華早報之前報導,其他兩位考慮人選尚包括Alexander Lazarev與Andreas Delfs,最後由荷蘭佬蟬聯。

根據香港樂迷轉述,Edo de Waart於2004年出任港樂藝術總監後,每樂季為期12週的年薪報酬一度高達港幣800萬(全年度樂團預算約1億港元),另包括房子、車子、老婆孩子免費機票等配套,整體待遇相當不錯,香港人出手真是大方。只是,Edo de Waart曾在接受李歐梵教授訪問時談到,他跟太太雖然都很喜歡香港,但總有一股徒勞無功( Futility)的感覺...


以下摘自港樂官方網站~

香港管弦協會董事局經過兩年的遴選,於今天正式宣布委任荷蘭指揮大師范瑞韋頓(Jaap van Zweden)由2012/13樂季起,出任香港管弦樂團(港樂)音樂總監,任期四年,以接替即將離任的藝術總監兼總指揮-艾度.迪華特(Edo de Waart)。范瑞韋頓為Musical America年度指揮家2012大奬得主。

「由現今最炙手可熱的指揮之一出任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對樂團的發展可謂向前邁出一大步。范瑞韋頓與港樂的演出,每次都精彩萬分,令台下觀眾及台上樂師都即時深深感動。」香港管弦協會董事局及音樂總監遴選委員會主席劉元生先生表示:「我十分敬佩大師藝術上的造詣和領導,並深信他能帶領港樂邁步向前,同時帶領香港的文化發展更上一層樓。」

「對獲委任為香港管弦樂團的新任音樂總監,我感到非常榮幸和興奮。」范瑞韋頓大師說:「這支優秀樂團匯聚九十位音樂精英,不但水平超卓,更蘊藏無限潛能。港樂是亞洲區內最優秀的樂團之一,我致力提升樂團水平之餘,亦會積極推廣多項拓展計劃,包括推動音樂教育以及極力提倡樂團能於西九文化區裡擁有一所世界級的演出場地。我對現正籌備中的新樂季感到十分興奮,更對我們的前景充滿信心。」

港樂現任藝術總監兼總指揮艾度.迪華特大師祝賀:「對於我的荷蘭同胞獲委任為下屆音樂總監,我感到十分欣慰。范瑞韋頓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我相信在他的領導下港樂定會創出另一個藝術高峰,我對此送上衷心祝福。」

港樂行政總裁麥高德先生說:「去年11月范瑞韋頓與港樂演出了四場極出色的音樂會,向在座觀眾展現其卓越的音樂造詣。他指揮捧下的港樂令人眼前一亮,絕對是接掌樂團的不二人選。我謹代表全體樂師及行政人員歡迎范瑞韋頓大師!」

范瑞韋頓大師現為港樂候任音樂總監,他將於2012年8月1日起正式接掌樂團;並於2012年9月28及29日假香港文化中心隆重舉行就職音樂會,帶領港樂演出兩場國慶音樂會。

范瑞韋頓

 
范瑞韋頓為現今國際古典樂壇最炙手可熱的指揮家之一。他現時擔任達拉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荷蘭電台愛樂樂團榮譽總指揮和電台室樂團的榮譽指揮;最近更榮獲Musical America選為年度指揮家2012,以表揚其傑出藝術成就。范氏以十九歲之齡獲荷蘭皇家音樂廳樂團委任為團長,是樂團史上最年輕的團長。他於1995年開展其指揮生涯,曾任荷蘭交響樂團﹝1996-2000﹞、海牙巿立管弦樂團﹝2000-2005﹞及皇家法蘭德斯愛樂樂團的總指揮﹝2008-2011﹞。

范氏曾與世界各頂尖樂團合作,其中包括芝加哥交響樂團、克里夫蘭和費城樂團、慕尼黑愛樂、奧斯陸愛樂、科隆西德電台交響樂團、法國國家管弦樂團及倫敦愛樂等。他亦常於各大音樂節亮相,包括BBC逍遙音樂節、鄧肯活音樂節及阿斯本音樂節。他未來的演出計劃包括與紐約愛樂及波士頓交響樂團首演。

歌劇是范氏的指揮生涯的重要一環,他曾參與的歌劇劇目包括:《茶花女》、《費黛里奧》﹝國家巡迴歌劇團﹞、《蝴蝶夫人》﹝荷蘭歌劇院﹞、《奧賽羅》、《紐倫堡的名歌手》、《羅恩格林》及《雲妮莎》。

他曾經與多個樂團合作灌錄大碟,如海牙巿立管弦樂團的全套貝多芬交響曲、皇家法蘭德斯愛樂樂團的蕭斯達高維契第五交響曲、與倫敦愛樂首演的馬勒第五交響曲現場錄音、荷蘭電台愛樂的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和全套布拉姆斯交響曲。現時他為Octavia廠牌錄製全套布魯赫納交響曲,並已完成第二、四、五、七、及第九交響曲,贏得好評如潮。

十四年前,范氏與妻子阿特耶成立Papageno Foundation,為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協助。基金更透過為音樂治療師及音樂家提供額外培訓,令他們能更有效以音樂幫助自閉症兒童及與他們共奏美樂。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2012年首季重要發行 Toscanini RCA大全集 84CDs


在伯恩斯坦、福特萬格勒與卡拉揚之後,輪到托斯卡尼尼了。算來算去,只剩下Solti在Decca公司的龐大錄音還沒有發行全集錄音了,今年又適逢其百年冥誕,這個願望有可能實現嗎!?



台灣NSO演出最多次數的曲目是....

參加元旦NSO新年音樂會後的酒會時,主持人與現場來賓大玩猜猜樂,主持人會給兩個答案,參加來賓選邊站,答案揭曉後站在猜錯的一邊自然就被淘汰了,一直玩下去最終冠軍可以獲得NSO年中歌劇《蝴蝶夫人》最高價票券2張。筆者沒有打算參加,但是原本邁步離開時,聽到主持人口中唸出第二題題目:「NSO至今演出曲目中累積次數最多的是布拉姆斯第1號交響曲或者是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筆者忍不住停下腳步,非常好奇想知道答案是甚麼...





答案是貝多芬第5號交響曲,你猜對了嗎?!在Bachtrack.com統計中,這兩首交響曲都有入榜,只是出現在不同年份罷了。

20112010
1Messiah (Handel)121Messiah (Handel)125
2Symphony no. 4 (Bruckner)88Symphony no. 7 (Beethoven)101
3Symphony no. 7 (Beethoven)88Symphony no. 1 "Titan" (Mahler)93
4Piano Concerto no. 1 (Liszt)87Piano Concerto no. 2 (Chopin)82
5Symphony no. 5 (Beethoven)85Symphony no. 6 "Pastoral" (Beethoven)84
6Symphony no. 3 "Eroica" (Beethoven)80Piano Concerto no. 1 (Chopin)82
7Symphony no. 7 (Bruckner)79Piano Concerto no. 4 (Beethoven)78
8Violin Concerto (Tchaikovsky)77Symphony no. 5 (Beethoven)77
9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Mussorgsky)75Piano Concerto no. 5 "Emperor" (Beethoven)75
10Symphony no. 1 (Brahms)70Symphonie Fantastique (Berlioz)
75

Dudamel : 2011年叫我第一名 !


音樂網站Bachtrack.com在去年(2011)年1月登出一個年度排行榜,頗受歡迎與好評,今年便再度統計公布。其中,讓我們毫無意外的再一次明白,樂聖貝多芬果然是世界各地音樂廳最喜歡的音樂家,音樂神童莫札特則連續兩年屈居亞軍;而以單一作品來說,韓德爾《彌賽亞》也是一再掄元,兩年都有超過100場次的演出;意外的是,馬勒熱反映在排行榜上卻有點混亂,第一號《巨人》在2010年有93場演出,係季軍曲目,但2011年卻連前10名都沒排上,很可能是每個交響樂團各有所好,平均分散到不同曲目吧,不過,全年度馬勒曲目有623場次演出,從2010年作曲家排行榜第10名高昇一階到第9名。

在指揮家排行榜上,很明顯可以看到是屬於中壯生代的天下了,50歲以下的佔了一半,而且是由最年輕Gustavo Dudamel的領軍,其他像是新面孔Richard Tognetti或Andris Nelsons還真的非常陌生,筆者個人連一張商業錄音也沒有聽過,實在有必要補做功課。


指揮家/ (年齡) /2011年音樂會場次數量
  1. Gustavo Dudamel (30) 82
  2. Iván Fischer (60) 74
  3. Sir Simon Rattle (56) 70
  4. Paavo Järvi (49) 69
  5. Charles Dutoit (75) 68
  6. Michael Tilson Thomas (67)65
  7. Richard Tognetti (46) 64
  8. Alan Gilbert (44) 57
  9. Andris Nelsons (33) 55
  10. Bernard Haitink (82) 55
2011年與2010年比較


20112010
1Gustavo Dudamel (30)82Valery Gergiev (57)88
2Iván Fischer (60)74   Michael Tilson Thomas (66)87
3Sir Simon Rattle (56)70Mariss Jansons (67)79
4Paavo Järvi (49)69Iván Fischer (59)68
5Charles Dutoit (75)68Herbert Blomstedt (83)67
6Michael Tilson Thomas (67)65Charles Dutoit (74)60
7Richard Tognetti (46)64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 (77)58
8Alan Gilbert (44)57Paavo Järvi (48)56
9Andris Nelsons (33)55Gustavo Dudamel (29)56
10Bernard Haitink (82)55Sir Simon Rattle (55)56

此外,從這個比較表中可以看到,2010年原本高地榜首的Valery Gergiev在2011年完全不見了,這個落差實在有點大!?另外,2010年原本高居第3名的Mariss Jansons在2011年退出排行榜前10名,看來他身體欠佳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在此同時,像是Herbert Blomstedt或Rafael Frühbeck de Burgosm一些前輩們也不見了,只是,年齡似乎並非絕對的,高齡82歲的Bernard Haitink此次又擠進第10名,足見其寶刀未老。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日本人貝多芬第九號"Daiku"熱


根據日本音樂記者的說法,光是在去(2011)年12月份,日本各地有超過85場次的貝多芬第九號合唱交響曲的演出,因此還有了所謂「年末第九戰線」的說法。各個大小樂團一蜂窩推出貝多芬第九號大熱門曲目,理由當然是非常簡單的,因為廣大一般聽眾買單嘛,據說東京各主要樂團的入場門票可以說是秒殺搶購一空。無論如何,貝九跨年總比煙火跨年來得有意義吧!而這樣「向錢看」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因為以前樂團經營者賒帳跑三點半,年底了真的蠻需要現金的,票房保證的 Daiku就是票房保證,可以讓樂團眾多債主與苦哈哈的團員們至少可以過個好年。

以貝多芬第九號合唱交響曲跨年始於1940年12月31日由德國指揮家Joseph Rosenstock指揮NHK交響樂團前身新交響樂團( New Symphony Orchestra)向日本全國實況廣播,以慶祝日本天皇紀元2600年新年。

至於第九號豪唱交響曲於日本的首演,背後有段充滿軍國教育思想的故事,2006年被拍成電影《戰爭安魂曲》(Bart no Gakuen),由松平健與阿部寬等人演出。

第一次世界大戰,日軍從中國青島俘虜了約4700名德軍,戰俘們被分別安置在日本各地的收容所中。其中在久留米收容所度過了兩年地獄般生活的戰俘被移送至位於德島縣鳴門市的德板東收容所內。出人意料的是收容所居然用熱情的演奏來迎接他們。松江豐壽所長(松平健飾)不惜違背陸軍高層的意志,堅持尊重俘虜的人權,給他們以寬容的待遇,俘虜們在這裡可以烤麵包、印報紙、演奏樂器、甚至喝啤酒,並和當地的居民也相處甚歡。德國戰敗的消息傳出後,為了表示對松江豐壽和當地町民的感激之情,戰俘們在回國之前特意為他們排練和演奏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樂曲的領唱和合唱部分沒有女聲就用男聲替代。這是該曲第一次在日本演奏……


在所有貝九演出中,規模最盛大的莫過於由關西每日放送電視台(Mainichi Broadcasting System)主辦 ,食品飲料大廠三得利(SUNTORYサントリー)冠名贊助的「1万人の第九」音樂會(サントリー1万人の第九,Suntory presents Beethoven's 9th with a Cast of 10000),從1983年起每年12月的第一周星期日舉行,除了超龐大的交響樂團與合唱團之外,也會邀請知名歌星共襄盛舉,像是已經連續兩年參加的平原綾香小姐,今年第29回演出還特別邀請東北災區災民一起加入合唱行列,指揮家則是自1999年即一直蟬聯的佐渡裕先生。


在這一片 Daiku熱中,日本最負盛名的N響也沒有缺席,NHK交響樂團推出一套8張XRCD的20世紀70年代貝多芬第九演出實況錄音集,指揮家分別是Wolfgang Sawallisch、Otmar Suitner(3回,74、76、78年)、Ferdinand Leitner、Horst Stein、Jiri Belohlavek、Lovro von Matacic等,除了Sawallisch的演出是在1973年6月,其餘場次演出都是年末第九戰線的一部分錄音。此套錄音系第一部,接下來今(2012)年年代還會推出80年代的錄音。


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轉摘:李歐梵教授談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近日正在重讀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集結出版李歐梵教授簡體字版《音樂札記》一書,今晚剛從國家音樂廳參加過NSO新年音樂會《太初之音》返家,茲轉載李教授一文以為紀。

李歐梵教授談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2012年01月01日 香港 《蘋果日報》  蘋果樹下副刊

我是一個古典音樂的愛好者,每到新年,必會聽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大多是購買 CD或 DVD的實況錄音欣賞,偶爾也趕上電視直播,其樂也融融,而且多年不變,直到去年,才感到有點厭倦,主要原因是我不喜歡新上任的指揮 Franz Welser-Most,他不能感染我的情緒;前年的 Georges Pretre好多了,他揮起指揮棒,面帶笑容,不到幾分鐘,就把我帶進維也納的傳統歡樂氣氛之中。

這一個新年音樂會的傳統創始於 1939年,中間因戰爭關係略有間斷,一直持續至今,變成了一種節日儀式,甚至有些人就是為了恭逢其盛,不惜一擲數百金(據聞一張票至少數百歐元!)去湊熱鬧。商業化取代了原來的貴族傳統:當年只有門第高的家族才去聽音樂會,各有包廂,而且還帶着豆蔻年華的女兒去參加新年舞會,介紹給上流社會。現在據說舞會還是照常舉行,但一般遊客恐怕無緣。這一段典故我也是聽來的。我更感興趣的當然是音樂,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節目如何安排?都是指揮選的?但最後的那首《藍色多瑙河》必奏的傳統從何而來?哪一年開始?而「安扣」( encore)必奏的曲目《 Radetzky進行曲》又如何變成傳統?史特勞斯家族所作的華爾茲, Polka schnell,進行曲,和歌劇序曲至少有數千首,是否每一首都奏過了?但每年的節目中都有「新發現」的冷門作品,從何而來?我真想將來有幸到維也納的各圖書館去看看,翻閱一下樂譜,看來此生是沒有希望了。

據我初步的了解,華爾茲並非貴族的舞蹈,但在十九世紀卻流行起來,人人喜歡。記得幼時看過一部好萊塢的老電影,中文譯名是《翠堤春曉》,讀來甚為典雅,不知出自哪位高手?英文原名是《 The Great Waltz》(1938),描寫的就是華爾茲大王約翰史特勞斯的故事,我竟然百看不厭,除了覺得內中音樂動人外,那段三角戀愛更是蕩氣迴腸。如今年紀老了,重看此片,反而覺查到片中不經意流露出來的階級觀念:史特勞斯屬於中產家庭,他組成的樂隊,成員也來自三教九流,十分生動,然而片中卻有一個皇帝,他依然主掌奧匈帝國(當年領土橫跨奧國、匈牙利、捷克等國),但已經顯得老態龍鍾,片子終場時,兩個老人──一個是皇帝,另一個是「無冕之王」的華爾茲大王,同到陽台接受人民歡呼,但顯然是史特勞斯勝利了!中產階級萬歲!華爾茲萬歲!

事實上,維也納到了十九世紀末,其危機已經浮出表面,非但有階級衝突,而且還有種族問題:當時的市長公開鼓動低下階層的人反猶太,而維也納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家殆半是中產階級的猶太人,表面上歌舞昇平,但背後陰影重重;一方面藝術的創造力因危機而鼎盛,另一方面則亂象已生,不久就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帝國已蕩然無存,只剩下以維也納為中心的小國家,元氣大衰,不到二十年,歐戰又興,新年音樂會此時誕生,像是偶合,也可能是一種逃避的心理作祟。時至今日,這個早已過時的傳統,經過借屍還魂,變成現在舉世注目的一年一度的娛樂節目,又經由全球化媒體的傳播與炒作,成了文化商品,供全世界的人享受消費,況且是一種價廉物美的「高級娛樂」,每年可以借此輕鬆快樂兩小時,足夠了。然而對於像我這樣的樂迷來說,這顯然不夠,我必須追求曲目內容和指揮的詮釋,進一步作個比較,這就麻煩多了,但我反而因此而得到更多的樂趣。

新年音樂會的指揮傳統是一位名叫 Willi Boskovsky的人奠定的,他原是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所以駕輕就熟,總共指揮了二十五次新年音樂會,坊間可以買到他的音碟和影碟,有興趣的樂迷可以欣賞他的平易近人的風格,有時還邊指邊用小提琴演奏,這可能也是當年的演奏傳統。他的曲目甚廣,奏來似乎不費吹灰之力,而且十分到位,也就是說,他對於節拍的把握很準,在減慢或加快時不拖泥帶水,很自然。可是聽多了又覺得有點千篇一律,沒有韻味。 Boskovsky於 1979年退休後,還沒有任何指揮家打破他的記錄。每年走馬換將,時間久了,沒有太多值得回味的演奏,只有兩場,我認為是可以不朽的,至少對我個人留下極深的印象。

一是 1987年卡拉揚指揮的,那時這位天王指揮已近古稀之年,霸氣已消,反而變得溫和慈祥起來,從電視熒幕上(我那年剛好在美國的愛荷華城看到電視直播)看到他有點老態,但依然風度翩翩,站在指揮台上很自然的舉起指揮棒,樂隊奏出來的聲音和往常不一樣了,既柔和又有韻味,一首《吉普賽男爵》序曲就把我震住了,接著是《冥空之樂》( Spharenklange: Music of the Spheres),直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聽得我熱淚盈眶。那年元旦我心情不佳,但聽了此曲,抑鬱全消,到了音樂會快完時黑人女高音 Kathleen Battle一身紅衣出場演唱《春之聲》,我發現自己的心情也舒暢無比,心中暗暗感激這位偉大的指揮家,對他的偏見也一掃而空。

另一場令人難忘的新年音樂會是 1992年 Carlos Kleiber指揮的那一場,該年適逢維也納愛樂 150周年紀念,於是請了這位輕易不出山的大指揮家二度登台(他第一次指揮新年音樂會是在 1989年),這位奇才必須目睹其風采,光聽不夠,只見他在台上把個指揮棒玩弄於雙手,時左時右,有時站著不指,全身輕輕搖擺,完全進入音樂的幻境,這種風格,乃他獨有,學都學不來,更不必提他對於快慢速度的掌握,瀟灑自如,可謂如入化境。我禁不住大聲叫好!到了同一首《冥空曲》,他的演繹又和卡拉揚大異其趣,可謂相得益彰。到了這個境界,圓舞曲也好,交響樂也好,早已雅俗不分,成了登峰造極的藝術!那才是真正的享受。


今年(2012)的新年音樂會將由 Mariss Jansons指揮,他曾於 2006年指揮過一次,那一場是他的初次,成績不錯,特別是他特選的莫扎特《費加洛婚禮》序曲,我至今印象良深。寫此文時,尚不知今年的節目是甚麼,說不定又有意外的樂曲出現。 Jansons的台風一向嚴肅,上次表演也不輕鬆,但他對樂曲的詮釋頗有一套,而且他的聲譽正如日中天,絕對在上一任 Welser-Most之上。是否還會玩其他噱頭,則不得知。記得 Pretre指揮的有一場,適逢歐洲足球大賽,因此他在台上也大玩足球;名家巴倫波音( Daniel Barenboim)指揮的那一場(2009),選了一首海頓的交響樂《告別》的最後樂章,樂曲未完,台上樂師一個個停奏離席,最後只剩下第一小提琴手,這本來就是此曲演奏的傳統,但巴倫波音故意大發雷霆,在台上演戲,可謂別開生面。我猜 Jansons演不出來。

其實真正的功夫還在於對最熟悉的華爾茲舞曲的掌握。就以《藍色多瑙河》為例,如果你仔細聽或看的話,你就會發現每一個指揮在開始時的速度都不同,但更引人入勝的是如何從慢速的三拍子導引逐漸加強,輕過一小段輕快的轉折,再引進主題,如果處理不當的話,聽來就不順暢。誰都會打三拍子,但奏華爾茲時如果這三拍長短相等就錯了,原則上第一拍是重音所在,應該比後兩拍長一點,才會產生一種韻律感。維也納人早已本能地體驗到華爾茲的節奏和韻律,外來人搞不好,就不對勁。我每次在家聽新年音樂會,每到華爾茲雙手就禁不住在空中畫弧,指揮起來,老婆說我窮過癮,一點不錯!看來我這輩子的指揮夢也只能到此境界了吧。
我最欣賞的一首華爾茲是甚麼?回答是:端看我的心情而定,但《春之聲》一定會使我快樂。然而真正令我感受到「深層」意義的卻不是史特勞斯的作品,而是拉威爾的《 La Valse》,這首名曲奏得好並不容易,但聽來過癮之至。拉威爾作此曲的靈感直接來自維也納的華爾茲傳統,但卻把它「解構」了,聽來像是一場夢魘,只見一對對衣冠華麗的仕女翩翩起舞,越跳越快,跳到最後,變得歇斯底里起來!這也是一種「懷舊」──從一個戰後的時空點回看戰前歌舞昇平的氣氛,但曲終夢醒,這美景早已一去不返了!恐怕只剩下一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
今年 2月 25/26日,香港小交響樂團將會演奏此曲。並配以舞蹈,此場音樂會的主題就叫作「如夢逝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