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馬來西亞版《我的祖國》(BIS)


德國指揮家Claus Peter Flor自2008年接任馬來西亞愛樂(Malay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音樂總監之後,即專攻斯拉夫曲目推出商業錄音,最新作品是史麥塔納《我的祖國》。


環球集團低價歌劇系列新發行

上一波發行,台灣剛剛上架沒多久,僅挑選筆者自己興趣的兩片,供大家參考。

莫札特《費加洛婚禮》,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1994年錄音,首次降價發行。


李查史特勞斯《玫瑰騎士》,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1982-84年錄音,首次降價發行。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Domingo歌劇選輯低價盒裝26CDs(DG)


Bizet: Carmen (Domingo, Berganza, Cotrubas, London SO, Abbado/1977)

Donizetti: Lucia di Lammermoor (Studer, Domingo, Pons, Ramey,Larmore, London SO, Marin / 1990)

Leoncavalli: Pagliacci (Domingo, Stratas, Rinaldo, La ScalaOrchestra, Pretre / 1984)

Mascagni: Cavalleria rusticana (Domingo, Pons, Baltsa,Philharmonia Orchestra, Sinopoli / 1990)

Offenbach: Hoffmanns Erzählungen (Domingo, Cuenod, Bacquier,Suisse Romande Orchestra, Bonynge / 1972)

Puccini: Tosca (Domingo, Terfel, Freni, Ramey,Philharmonia Orchestra, Sinopoli / 1990)

Puccini: Turandot (Domingo, Nimsgern, Hendricks, Raimondi,Wien PO, Karajan / 1981)

Rossini: Der Barbier von Sevilla (Domingo, Battle, Lopardo,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 Abbado / 1992)

Saint-Saens: Samson & Dalila (Domingo, Thau, Obraztsova,Lloyd, Orchestre de Paris, Barenboim / 1978)

Verdi: Il Trovatore (Domingo, Fassbaender, Nesterenko,Santa Cecilia Orchestra, Giulini / 1984)

Verdi: La Traviata (Domingo, Cotrubas, Malagu, Giacomotti,Bayr. Staatsorchester, C. Kleiber / 1977)

Verdi: Otello (Domingo, Vargas, Leiferkus, Schade,Opera Bastille Orchestra, Chung / 1994)

Wagner: Lohengrin (Domingo, Fischer-Dieskau, Sotin, Norman,Wien PO, Solti / 1987)

大部分皆已見於低價或中價版,集結再搾乾最後剩餘價值,吸引力普普。

Ronald Brautigam展開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全集錄音計畫(BIS)


古鋼琴家Ronald Brautigam剛完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與協奏曲全集錄音工程,馬上又展開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全集錄音計畫,協奏樂團是科隆學院合奏團(Kolner Akademie),指揮為Michael Alexander Willens。隨著莫札特協奏曲新錄音的推出,貝多芬奏鳴曲與協奏曲低價環保盒裝的上市日期,指日可待。

在此同時,一向勇於投資新秀的BIS又推出一張貝多芬鋼琴協奏曲錄音,由Osmo Vänskä指揮明尼蘇達交響樂團為俄國年輕鋼琴家Yevgeny Sudbin伴奏,據稱,這也將是另一套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的一部份。

內田光子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新片(Decca)


有令人賞心悅目的CD封面,自然也會有令人不這麼欣賞的CD封面,比較令人驚訝的是,居然會出現同一家唱片公司...

現在還有唱片公司願意投資灌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當然是件值得肯定的好事,尤其協奏樂團是美國名門樂團克里夫蘭交響樂團,那就更是難得了!

從封面照片可以充分感受到內田光子女士全全心全力陶醉於樂音中,但有必要如此直接嗎?

Hyperion李斯特鋼琴鋼琴作品全集 99CDs


總長度7255分鐘52秒,不眠不休要聽上整整五天以上時間才聽得完....
可能對於李斯特的超級粉絲才會有吸引力,但無論如何,鋼琴家Leslei Howord與Hyperion唱片公司都將因此套錄音,在古典音樂史上立下一道豐碑!

相對之下,女鋼琴家France Clidat於1968至74年間留下的24張LP轉錄成為14張CD,即將由Decca公司推出,對一般樂迷來說,應該更容易親近與下手。

Albrecht Mayer 新片封面欣賞


柏林愛樂雙簧管首席Albrecht Mayer在Decca推出的第一張CD以義大利曲目為主,封面以水鄉威尼斯為背景,是筆者近期以來最欣賞的CD封面,第二張CD即將推出,曲目轉至法蘭西,CD封面也隨之移轉自法國巴黎,仍延續前一張的風格,個人誠摯希望這樣的曲目灌錄計畫與面設計風格可以一直維持下去。

Albrecht Mayer沒有柏林愛樂另一個萬人迷首席Emmanuel Pahud帥,雙簧管學習或追隨樂迷也沒有長笛人多勢眾,但Albrecht Mayer 這兩張CD可把近幾年顯得停滯不前的Emmanuel Pahud拋在腦後了!

2010年12月10日 星期五

老賈維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BIS)


BIS有一段時間沒推出低價環保盒裝了,這次換老賈維(Neeme Jarvi)的柴可夫斯基的六首交響曲全集登場,指揮瑞典哥特堡國家交響樂團,6首交響曲佔了6張CD,因此收錄了很多管弦樂曲作品。錄音時間是從2002年6月到2005年3月,算是非常新的錄音,再加上BIS公司的發燒錄音,更增加此套錄音吸引力。

另外,Vanska指揮的尼爾森交響曲集也已經出版了,問題是,柴可夫斯基6張CD賣2張CD價,而這一套則是3張CD賣2張CD價,前者的價格優勢馬上突顯出來。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殷巴爾蕭斯塔高維奇交響曲全集(11CDs Denon)


快20年前的錄音了!花了不到四年(1990~1993)時間便完成,算是很早的一套蕭斯塔高維奇交響曲全集,只可惜,國內市場似乎從未看到套裝發行。日本哥倫比亞Denon這次重發,日幣售價不到7000圓,大概台幣3000元,希望台灣代理商風雲唱片可以考慮引進。

貶值很快的柴可夫斯基3大交響曲


Pappano的2CDs是2006年的錄音,Gatti 3CDs則是2003~2005年的錄音,最近不約而同降價求售,花不到五百元台幣便可以入手!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更新:伯恩斯坦紐約愛樂交響曲錄音集60CDs(SONY)


名義上是紀念指揮家逝世20週年的特別企畫!

從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西貝流士、柴可夫斯基、馬勒交響曲全集,再加上自己的作品以及零星的海頓、莫札特、舒伯特、布魯克納、德弗札克、尼爾森、普羅高菲夫、柯普蘭、威廉舒曼等眾多作曲家交響曲,計有32位作曲家,110首交響曲目,基本上是一網打盡Sony Columbia時期紐約愛樂的交響曲錄音,總共有60張CD。 專輯錄音最早始自1953年的沙佩羅(Shapero)的交響曲,以至1976年錄製的蕭士塔高維契第14號交響曲「死亡之歌」與聖桑第3號交響曲「管風琴」,橫跨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輝煌記錄。全套六十張CD,採LP尺寸包裝,精緻的盒裝與32頁的原文解說,大大提升專輯的珍藏價值。

詳細曲目~
01. 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第三號交響曲「英雄」
02. 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第七號交響曲
03. 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第五號交響曲「命運」
04.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第八號交響曲
05.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
06.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
07. 伯恩斯坦:第一號交響曲「耶利米亞」&第二號交響曲「焦慮年代」
08. 伯恩斯坦:第三號交響曲「卡迪希」、比才:C大調交響曲
09. 布力茲斯坦:「空運」交響曲
10. 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11.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第三號交響曲
12. 布拉姆斯:第四號交響曲、夏維茲:印度交響曲、戴蒙:第四號交響曲
13. 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
14. 柯普蘭:管風琴交響曲&第三號交響曲
15. 德弗乍克:第七號交響曲、法朗克:D小調交響曲
16. 德弗乍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第三號交響曲
17. 高德馬克:「鄉間婚禮」交響曲、亨德密特:降E大調交響曲
18. 海頓:第八十二號交響曲「熊」、第八十三號交響曲「母雞」、第八十四號交響曲
19. 海頓:第八十五號交響曲「萊茵」、第八十六號交響曲、第八十七號交響曲
20. 海頓:第九十三號交響曲、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第九十五號交響曲
21. 海頓:第九十六號交響曲「奇蹟」、第九十七號交響曲、第八十八號交響曲
22. 海頓:第九十八&第九十九號交響曲
23. 海頓:第一○○號交響曲「軍隊」、第一○二號交響曲、第一○四號交響曲「倫敦」
24. 海頓:第一○一號交響曲「時鐘」、第一○三號交響曲「擂鼓」
25. 艾維士:第二號交響曲、第三號交響曲「露營佈道會」
26. 李斯特:「浮士德」交響曲
27. 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第一樂章)
28. 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第二~五樂章)
29.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第一~四樂章)
30.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第四樂章)、湯普森:第二號交響曲
31. 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32.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33. 馬勒:第六號交響曲「悲劇」
34. 馬勒:第七號交響曲
35.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千人」
36. 馬勒:第九號交響曲
37. 馬勒:第十號交響曲:慢板、孟德爾頌: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38. 孟德爾頌: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第五號交響曲「宗教改革」
39. 莫札特:第三十六號交響曲「林茲」、第四十號交響曲、拉索:第三號交響曲
40. 莫札特:第三十九號交響曲、第四十一號交響曲「邱彼德」
41. 尼爾森:第二號交響曲「四種氣質」、第四號交響曲「不朽」
42. 尼爾森:第三號交響曲「遼闊」、第五號交響曲
43. 普羅可菲夫:第一號交響曲「古典」
44. 聖桑: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
45. 舒伯特: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第九號交響曲「偉大」
46. 威廉.舒曼:第三號交響曲、弦樂交響曲(第五號交響曲)、第八號交響曲
47. 羅伯.舒曼:第一號交響曲「春」、第二號交響曲
48. 羅伯.舒曼:第三號交響曲「萊茵」、第四號交響曲
49. 沙佩羅:古典樂團交響曲、史特拉汶斯基:聖詩交響曲
50. 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交響曲、第六號交響曲
51. 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第九號交響曲
52. 蕭士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
53. 蕭士塔高維契:第十四號交響曲、西貝流士:第三號交響曲
54. 西貝流士:第一號交響曲、第六號交響曲
55. 西貝流士:第二號交響曲、第七號交響曲
56. 西貝流士:第四號交響曲、第五號交響曲
57.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第二號交響曲「小俄羅斯」
58. 柴可夫斯基:第三號交響曲「波蘭」、第四號交響曲(第一樂章)
59.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第二~四樂章)、第五號交響曲
60. 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第四號交響曲

博客來網站已經提前公佈定價為NT$4629,上市後特價再怎麼殺,應該還是會在3500元以上,吸引力似乎有點不夠...

落落長的CD側標...



當今樂壇耀眼的法國小提琴家杭諾卡普松,在所灌錄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中的演奏自得和放鬆,不像許多提琴家在貝多芬音樂裡面總是太過嚴肅緊張,卡普松卻是強調著樂曲的音樂性和節奏感,自然地讓音樂帶著他演奏。

世界樂壇已經有許久沒有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的錄音了,全球跨國唱片公司中,德國小提琴家慕特的錄音是最近的,距今也有十二年了,而EMI唱片公司自己儘管在七零年代擁有過帕爾曼這樣的巨星級提琴家,頂著票房明星的光環,也不敢讓他發行貝多芬奏鳴曲全集,而把機會讓給了笛卡。之後的齊瑪曼和齊赫梅爾,乃至更早的明星級提琴家曼紐因,EMI也都沒有信心讓他們灌錄這麼一套在票房上會失利的曲目,但是,卡普松卻融化了唱片公司的恐懼,這只能說是他獨特的魅力具有充份的說服力。

目前正和鋼琴家法蘭克布雷利一同在各地巡迴這套奏鳴曲的卡普松,對這套曲目是充滿了各種情緒和回憶的,他十一歲第一次接觸貝多芬,拉的就是春之奏鳴曲,這之後更是不斷在貝多芬的音樂中尋找真義和自我。

去年和鋼琴家布雷利花了一個夏天,在歐洲各地開了五十幾場音樂會,全都在演奏這套曲目的他們,將這些演奏經驗融入這套錄音中,其中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這套曲目中的自得和放鬆,不像許多提琴家在貝多芬音樂裡面總是太過嚴肅緊張,卡普松卻是強調著樂曲的音樂性和節奏感,自然地讓音樂帶著他演奏。他既不刻意強調音樂的地位和偉大,也不刻意彰顯自己的演奏技術。

打算以鄉鎮包圍城市的方式,以法國為核心,由外往裡逐漸巡迴這套奏鳴曲,卡普松今年和明年還要繼續巡迴演出這套曲目,最後才要回到法國,讓自己的同胞驗收他的貝多芬演奏。他視這套曲目的演奏為自己重要的里程碑,在挑戰完這個龐大的計畫後,他才要進行下一個他視為艾佛勒斯峰的巴哈無伴奏組曲與奏鳴曲的巡迴和錄音。卡普松自認為和貝多芬的精神很接近,因此拉起貝多芬來更得心應手,不像舒伯特和莫札特讓他費功夫,同時他也認為貝多芬的音樂有一條主軸,有其脈絡可循,但不管如何的重分析和架構,他始終強調這套音樂的歌唱性,要顯得自然,不能造做刻意。去年卡普松才剛用同樣的特質灌錄了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這份錄音大受肯定,因此,想必他這次卸除了入門門檻的奏鳴曲全集錄音,一定會同樣受到肯定。

片中與他合作的法國鋼琴家布雷利四歲習琴,十歲登台演奏協奏曲,原本主修科學的他,在十八歲才決定全心投入音樂,並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院,三年後就拿到鋼琴和室內樂演奏大獎,同年他參加伊莉莎白皇后大賽,贏得金牌。雖然才三十二歲,但他已經在巴黎、波爾多、羅馬、東京和巴西、洛格安瑟隆等地舉行了貝多芬鋼琴奏明曲全集的系列獨奏會,這也是為什麼卡普松會邀他合作貝多芬全集的主要原因,因為他深諳貝多芬風格的掌握。
來源:EMI金牌大風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馬捷爾版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Br Klassik)



從0號到9號共10首交響曲是1999年1至3月音樂會實況錄音,係馬捷爾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任期(1993-2003)留下的一座豐碑。

由於馬捷爾的布魯克納交響曲商業錄音並不多,再加上價格平易近人,非常符合本網誌對於平價盤的要求,台灣代理商也頗為盡責,預期應該會引進本地市場,筆者屆時將會敗下去才是!


其實,網路上也有一套數位版馬捷爾指揮紐約愛樂的馬勒交響曲音樂會實況錄音,係馬捷爾擔任紐約愛樂音樂總監(2002-2009)留下的另一座豐碑,屬於紐約愛樂自製盤,紐約愛樂網站表明只有數位下載版本,短期內不會考慮出版實體CD...


另外,馬捷爾已經排定明(2011)年將與英國愛樂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 )利用半年時間演出展開馬勒九首交響曲,從4月12日的第1號交響曲一直到10月9號的第8號。由Signum公司發行的愛樂樂團自製盤,此前曾經發行Esa-Pekka Salonen灌錄的馬勒第9號交響曲現場實況錄音,聽說第二彈第6號也已經準備發行,讓人不禁預期Salonen應該會在其擔任首席指揮和音樂總監期間,將馬勒交響曲列為重要演出與錄音計畫,如今卻半路殺出程咬金,實在有點讓人傻眼...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連戰出任中共政協副主席指日可待 by劉曉波


連戰出任中共政協副主席指日可待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劉曉波

連戰醉在大陸,不是因為喝了太多的茅臺酒,而是因為得到了太多瀛台的“龍恩”。

近一年前,“連爺爺,您回來啦!”這句西安後宰門小學小學生高聲朗誦的詩歌,作為2005年的笑話紅遍海峽兩岸,還一度躍上2005年度大陸最經典語錄榜首。

現在,過氣政客“連爺爺”帶著一家老小六口,又來大陸了。連戰此行再次在豪華盛宴中展開,除了胡錦濤的瀛台晚宴外,連戰在北京期間還要參加三次晚宴:14日晚,中共政協主席賈慶林在人民大會堂北京廳宴請連戰夫婦;15日晚,北京市市委在北京飯店C座大宴會廳舉辦招待會,宴請連戰一行人員;16日下午。連戰遊玩頤和園後將在園內的聽鸝館享用晚餐。

據境外媒體報導,國共經貿論壇和連戰大陸行的所有開銷全部由大陸提供。中共亂花納稅人的錢從不吝嗇,即便為了一個臺灣過氣政客,也不惜豪華排場;連戰對享受如此奢華招待也是心安理得,連吃帶拿不算,還要用大陸納稅人的錢祭奠他連家的祖宗,已經與中共高官的公費旅行毫無區別了。胡錦濤再次用茅臺款待,中共國台辦又宣佈十五項惠台措施,孫中山總是充當國共的紐帶,胡錦濤特贈連戰純金版《孫中山題詞手跡》,連戰專門到香山碧雲寺拜謁孫中山衣冠塚並題詞:“青山有幸伴中山,同志無由忘高志”。

連戰又被中共政協主席賈慶林請上講臺了。連戰在臺灣已經很少有在備受矚目的公共講臺上滔滔不絕了,只有中共為他在大陸提供講臺。所以,連戰演講的醒目特點可用四字概括:諂媚,小氣。

諂媚自然是對中共,整個演講,只要提到大陸,除了讚美,竟無一字批評;談到兩岸經貿合作,連戰的口氣如同乞丐見施主:重振臺灣經濟,只有靠大陸這個“救主”了。

比如,他把臺灣今年經濟增長的3.8%,也要歸功於大陸。連戰的諂媚水準之高,令我歎為觀止,專揀中共愛聽的話說。比如,當“中國威脅論”越來越烈之時,他告誡歐美各國說:“面對中國的這種崛起,應該採取一種與人為善、樂觀其成、共存共榮的態度。不要把中國大陸妖魔化、誣衊化,認為它是一個威脅。”

但連戰對《反分裂法》和不斷增多的對台導彈,對現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民主牌”,對陳水扁“如果大陸民主了,不排除統一的可能性”,卻隻字不提。

連戰的小氣也只能是對臺灣,他在介紹臺灣成就時,把全部讚美給了國民黨執政時期,而對把民進黨執政說得一無是處。最過分的是,連戰對中共獨裁政權的諂媚,已經越來越象大陸的民主黨派或香港的某些富豪,而對臺灣現政府的態度卻形同仇寇。作為民主臺灣的最大在野黨的榮譽主席,居然跑到獨裁大陸來“借胡壓扁”,這在當今世界的所有民主國家的在野黨中,大概是絕無僅有的。

連戰在大陸如此抨擊民選的陳水扁政府,即便沒有“聯共制台”的主觀故意,但在客觀上卻產生了“聯共制台”的實際效果。在此意義上,連戰的“破冰之旅”,非但破不掉中共獨裁,反而讓中共找到了進入臺灣政治的途徑。

去年,連戰首次大陸行的八天裏,他所到之處都是最高規格的接待和歡迎;他的所言所行,都是離別的感傷、還鄉的心悅、手足的深情和良好的會談。在結束大陸行的登機返台前,他留給中共的,自然是千恩萬謝和毫無分寸的讚美。於是,他的大陸行,完全變成了為中共政權的兩岸政策背書:以虛幻的和平共識來置換實實在在的武力威脅,以“民族大義”置換“制度之爭”,以經貿往來、懷鄉尋根、文化認同代替了政治制度的歧異,也就是以空洞的民族主義煽情來代替現實中的制度對立和武力威懾。

互為仇寇的國共兩黨,1949年前大部分時間是戰場上的兵戎相見,1949年後是半個世紀的相互隔絕,現在是一邊自由而另一邊獨裁,致使兩岸關係處在“政冷經熱”的跛足僵持之中。然而,縱觀被中共現政權恩准的連戰,所有的歷史恩怨、現實隔膜和制度對立,都不見了,反而如同失散多年的兄弟突然相見,只有相見恨晚的痛惜,同根同源的親切,尋根拜祖的懷鄉,兩兄弟(兩黨魁)握手的激動,回鄉遊子對故土的感念和讚美。

在我看來,困擾兩岸關係的重要因素,在臺灣只占一項,即陳水扁政府的台獨傾向;在大陸起碼占兩項:1,對臺灣的武力威脅,即“反分裂法”及其幾百枚導彈; 2,兩岸政治制度對立。而武力威脅的背後是暴力治國的獨裁制度,大陸一天不民主,台海和平的隱患就一天無法消除。

連戰大陸行的整個過程和所談議題,主動權完全由北京掌控,是中共通吃的零和遊戲,而連戰則像個只會唱讚歌的“朝聖者”。如此和諧的“胡連會”,堪稱完美的“統戰秀”,但完美得虛假。

可以說,這樣的國共握手,除了在臺灣越來越邊緣化的連戰本人,可以靠大陸行來實現“晚年輝煌”之外,對改善兩岸關係和臺灣人的利益沒有任何實質性意義。

我在遠觀臺灣大選時,還只是覺得連戰及國民黨敗在政治上的老朽;現在近距離觀看連戰的大陸表演,才看清他敗在過於“小家子氣”上。如果連戰因此而 “青史留名”,但只能是“臭名”。因為,他不是靠自己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良知贏得的,而是靠獨裁中共恩賜的;即便人民大會堂的紅地毯和瀛台茅臺宴,讓連戰得到了最高規格的禮遇和榮耀,但那不過是獨裁者的統戰策略織就的虛幻桂冠。

連戰的表演,直追中共政協主席賈慶林。

如果,連戰以後每年都來大陸且繼續這樣的“表現”,說不定會象霍英東和董健華一樣,最終“出息”成中共的超級花瓶,榮升中共政協副主席的前程指日可待!即便中共為了達到更好的統戰效果,不讓連戰在組織上“入黨”,但連戰本人兩次大陸行的表現,已經在思想上行為上“入黨”了。

原文發表時間:2006年4月16日

人民版(People's Edition)馬勒交響曲全集(DG)




雖然有一半曲目有別於先前官方版,但既然號稱是網友投票選出,自然多屬大家耳熟能詳的版本,不太可能會有甚麼意外發生的...

第1號 庫貝力克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1967年版(相同)
第2號 梅塔指揮維也納愛樂,1975年版(相同)
第3號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1999年實況版
第4號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1979年版
第5號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1987年版(相同)
第6號 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1998年版
第7號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2001年實況版
第8號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版(相同)
第9號 朱里尼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6年版
第10號 夏尹指揮柏林廣播交響樂團,1986版(相同)

最後,還是補上官方版原來五首的卡司資料~

第3號 海丁克指揮荷蘭皇家大會堂交響樂團,1966年版
第4號 布列茲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98年版
第6號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2004年實況版
第7號 辛諾波里指揮愛樂樂團,1992年版
第9號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1982年實況版

無論是官方版或人民版,筆者一律說不,因為該買的早就買了....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小賈維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DVD(Sony)


2009年9月9日至12日4天時間在波昂音樂會的實況錄音,9首交響曲只用了3張DVD,第1張與第2張各收錄4首交響曲,皆超過140分鐘,第3張單獨收入第9號,第4張DVD則是此系列 名為" Beethoven Project "音樂會的訪談紀錄片。

據說,音樂會同步戶外轉播已經有超過3000萬位觀眾,讓小賈維繼卡拉揚與伯恩斯坦等大師之後,少數有留下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影像紀錄的指揮家。

無論如何,筆者還是希望2004~08年SACD版還是可以盡早集結發行套裝全集。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21世紀三大《茶花女》演出DVD


奧地利維也納愛樂薩爾茲堡音樂節版(2005年)
女主角:Anna Netrebko
男主角:Rolando Villazón
男配角:Thomas Hampson
指揮:Carlo Rizzi



美國洛杉磯歌劇院版(2006年)
女主角:Renée Fleming
男主角:Rolando Villazón
男配角:Renato Bruson
指揮:James Conlon



義大利史卡拉歌劇院版(2007年)
女主角:Angela Gheorghiu
男主角:Ramon Vargas
男配角:Roberto Frontali
指揮:Lorin Maazel

觀賞後的幾點小感想:
  1. 洛杉磯版最得我心,與維也納的衣著暴露版相較,古典場景與豪華服裝還是比較對味(洛杉磯版係由Domingo夫人Marta Domingo操刀),劇情進行或主角走位都顯得流暢、合理。
  2. 自從薩爾茲堡音樂節版本之後,感覺上各種演出版本隱約都有朝「重鹹味」傾斜的趨勢,男女主角都飆得蠻激情的,聽得很爽的現場聽眾也就不吝給予高度喝采。
  3. Rolando Villazón果然了得,在3個版本便佔2個,只是在三位女主角的豔光四射之下,這兩位同樣來自墨西哥的拉丁男高音多多少少顯得有點「其貌不揚」就是了,或許就是因為在外型上吃虧,不得不嘗試以幅度大的激情唱功來稍稍補強!
  4. 此劇係Angela Gheorghiu於1994年在倫敦科芬花園一夕成名的代表作,13年後再度挑戰同樣角色,受到的檢驗一定會比3年間兩度演出的Rolando Villazón來得壓力更大,可怕的是不僅樂評界普遍給予負面評價,眼尖的觀眾也會發現最明顯的變化是來自容貌,從當年的楚楚可憐到後來的歷盡滄桑,或許更適合主角調性的要求,但對於萬人矚目的鎂光燈下女高音來說,應該不會是一件好事...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新加坡交響樂團推出馬勒第10號交響曲DVD(Avie)


來自去(2009)年4月3日音樂會實況,指揮理所當然由音樂總監水藍擔任,採取的版本則是罕見的美國音樂學家Clinton Carpenter作品,補白作品則是陳其鋼的《五行》管弦組曲,由英國新興獨立唱片公司Avie於10月進行全球發行,是該團繼BIS版粵語版《大地之歌》第二張馬勒作品。

在此同時,新加坡交響樂團預計在10月中旬巡迴歐洲六大城市演出,行程中包括英、德兩國,英國是在倫敦皇家節慶表演廳(Royal Festival Hall),德國則囊括五大音樂廳~法蘭克福老歌劇院(Alter Oper)、慕尼黑海庫勒斯(Herkulessaal)音樂廳、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Gewandhaus)、柏林愛樂音樂廳(Berlin Philharmonie)以及德勒斯登文化宮(Kulturpalast)音樂廳。協演音樂家包括英國鋼琴家Stephen Hough與德國大提琴家Jan Vogler等兩位。

出生於杭州的美籍指揮家水藍自1997年起擔任新加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後,將該團帶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國際發行錄音不斷,一套4CDs的俄國作曲家齊爾品(Alexander Tcherepnin)交響曲與鋼琴協奏曲(BIS)演錄俱佳,可以說是揚名立萬代表作。讓人感慨的是,新加坡交響樂團與NSO同樣定位為國家級交響樂團,也常常看到獨奏家或指揮家把SSO與NSO同列為演出行程中一部份,在新加坡演奏完後便飛來台北繼續演出,但兩者的距離似乎漸漸拉大,讓我們忍不住要大喊「台灣,加油!」「NSO,加油」。

Louis Lortie完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Chandos)


這套全集的錄音時間前後長達將近20年,實在有點拖得太久了,1991到98年間完成20餘首曲目,後來便一直沒有下文,還讓人以為應該是藝術家或唱片公司改變主意了,放棄完成全集錄音。不料隔了11年後,直到去(2009)年12月與今年6月補足8首(22~25、27、30~32)才終於完成整套錄音,而這8首並沒有分行單張CD,而是直接納入盒裝發行中。

這位法裔加拿大籍(但定居在德國柏林)鋼琴家即將在2011年5月底來台與NSO協演莫札特第21號鋼琴協奏曲,值得期待。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Naxos推出蕭邦鋼琴協奏曲新錄音



主奏是烏茲別克年輕鋼琴家Eldar Nebolsin,伴奏則是華沙愛樂(Warsaw Philharmonic),由樂團音樂總監也是Naxos旗下大員的魏特(Antoni Wit)指揮協演,號稱是使用第一個使用新校訂版(Polish National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Fryderyk Chopin)樂譜的錄音,不過,新版跟之前舊版有甚麼具體不同,Naxos並沒有特別說明。華沙愛樂當然是蕭邦鋼琴協奏曲協演的最佳樂團,據稱魏特指揮華沙愛樂演出第1號超過150次,第2號相對比較少,但也有上百次的經驗!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Naxos展開新回合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錄音


曾經來台指揮NSO的芬蘭籍新銳指揮家Pietari Inkinen率領紐西蘭交響樂團(New Zealand Symphony)演出。這將是Naxos公司旗下繼Adrian Leaper(也來台指揮過NSO)指揮斯洛伐克愛樂、Petri Sakari指揮冰島交響樂團後的第三套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錄音,在該公司目錄中算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矚目強片: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Virgin)


主奏小提琴家是Renaud Capucon,鋼琴伴奏則是Frank Braley。兩人自去(2009)年夏天從祖國法國開始,在歐洲各地已經舉行超過50場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音樂會。

布蘭德爾第一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重新上市(Brilliant)


說是第一套,那當然就是1961-66年間為VOX灌錄的錄音,之前曾經以雙CD方式零散發行,Brillant之前則曾發行過Vox錄音全集36CDs,在零散與龐大兩極端間終於找到一個平衡點...

超便宜的蕭斯塔高維奇交響曲全集(MDG)


筆者曾經網購一套由捷克SUPRAPHON公司出版,小蕭斯塔高維奇(Maxim Shostakovich)指揮布拉格交響樂團(Prague Symphony Orchestra)的蕭斯塔高維奇交響曲全集 ,價格便宜是一大優點,最重要的散裝片沒在台灣出現過,因此,也不會有重複購買的問題,算是便宜又大碗的好買賣。

現在又有類似情況,德國MDG公司即將推出由烏克蘭指揮家Roman Kofman指揮伯恩貝多芬交響樂團(Beethoven Orchester Bonn),屬於2003-06年間錄音,還是非常新的錄音,11張CD售價不到40歐元,從包裝盒上的一大堆貼紙來看,之前散裝發行時似乎收到不錯評價,像是其中包括有英國企鵝指南的三星加鑰匙等。

MDG在台灣有代理,如果引進後價格不至於太過離譜,我想應該還是優先考慮支持本地代理商吧!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轉載書介:《西方音樂家的上海夢:工部局樂隊傳奇》(上海辭書)


撩開工部局樂隊的神秘面紗

By:劉蔚,摘自上海《新民晚報》(2010/05/16)

2009年9月,上海交響樂團舉行了慶祝建團130周年的盛大紀念音樂會。130年的歷史,比柏林愛樂還要多三年(柏林愛樂誕生於1882年)。眾所周知,上交的前身是上海工部局樂隊、上海公共樂隊,那麼130年前它們是什麼樣子的?它們是如何演變發展的?日本比較文化學者榎木秦子的專著《西方音樂家的上海夢——工部局樂隊傳奇》回答了這一問題。   

榎木秦子將工部局樂隊歷史的研究,置於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前半葉上海這座遠東最大的國際港口城市的視角中心,經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數度走訪上海交響樂團健在的老音樂家,到上海市檔案館查證工部局檔案中保存的歷年工部局樂隊史料,鉤沉爬梳,條分縷析,終於比較清晰地還原了公共樂隊、工部局樂隊的演變發展過程。其中,既有對工部局樂隊歷史沿革中一些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的考證,又有對重要人物生平的描述,並且發掘出了我們以前不太清楚的一些歷史的真相,考據扎實,內容客觀,文字平實可讀,不失為一本幫助專業人士和音樂愛好者瞭解工部局樂隊歷史的好書。   

工部局樂隊的誕生與19世紀40年代中國蒙受的那段屈辱歷史密切相關。由於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慘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了廣州、上海等五個港口城市,大量英國人來到上海經商,形成了英租界,後來又與美租界合併而成公共租界。漂洋過海的英國人將家鄉的文化生活方式帶到了上海。於是,在公共樂隊問世之前,上海有了第一場舞會,有了英國話劇的登臺;隨著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歐亞航路大為縮短,歐洲的音樂家們、各種劇團、歌劇團和馬戲團紛至遝來,巡迴演出,上海因此有了第一次外國鋼琴家演出的獨奏音樂會。1879年1月16日,由英國人組成的愛美劇社在蘭心戲院上演《我們的軍隊》,法國人雷慕薩指揮的公共樂隊同時登臺獻藝,本書將這一天作為上海公共樂隊的誕生日。公共樂隊成立不久,就在外灘公園舉辦露天音樂會,以後演變成周日音樂會,它們顯然受到了倫敦逍遙音樂會的影響。在1908的《工部局年報》中,就對上海的周日音樂會與在倫敦女王大廳舉行的逍遙音樂會的演出場次、曲目進行了比較。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上海當時的音樂生活基本上是模仿歐美的。   

說到工部局樂隊,人們提得最多的是梅百器和富華。其實,梅百器的前任、公共樂隊的指揮布克為它的正規化也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德國人魯道夫•布克是在1906年底被工部局(公共租界的管理機構)樂隊委員會聘為指揮的。隨他一同應聘而來的還有6位歐洲樂師,以後又陸續聘任了一批歐洲音樂家,從而初步改變了公共樂隊以菲律賓樂師為主、演奏水準偏低的狀態。布克對樂隊進行了嚴格的訓練,演奏了不少德奧樂派的作品,使樂隊水準提高顯著。現存的公共樂隊第一張節目單,就出於布克時代。上海最早演出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和莫札特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在1913年,由布克指揮樂隊與樂隊首席小提琴手米利埃斯合作而成的。米利埃斯與另一位德國小提琴手恩格爾一戰中應徵入伍,德國戰敗後被關入日本的戰俘營。恩格爾組建了戰俘樂隊,親任指揮;米利埃斯也在另一座戰俘營樂隊中十分活躍,兩人為西方古典音樂在東瀛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梅百器(Mario Paci),1895年贏得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冠軍,兩年後進入米蘭音樂學院深造。曾得到歌劇大師普契尼的賞識。1918年底抵達上海,第二年9月被聘任為公共樂隊新任指揮。1921年,他前往歐洲招攬人才,不久帶回了小提琴家,後來成為他接班人的阿裏戈富華(Arrigo Foa)。富華不僅在梅百器擔任指揮的20年間一直任首席小提琴手,而且在梅百器辭職之後接任指揮,新中國誕生後也留在上海,直到1952年離開前往香港。   

1922年,公共樂隊正式改名為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在梅百器的帶領下,工部局樂隊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梅百器從歐洲招來許多新樂師,購入了新的樂器和樂譜,一批中國樂師也在30年代加入到了樂隊中,演出曲目則從以貝多芬為主的德奧音樂大為擴展,僅1922年,就首演了穆索爾斯基的交響詩《荒山之夜》、李姆斯基—科薩可夫的交響組曲《天方夜譚》、瓦格納歌劇《尼伯龍根指環》片段以及雷斯匹基的作品等。樂隊的水準日益提高,影響不斷擴大。書中記載的1937年樂隊應邀赴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公演,就是一例。   

當然,工部局樂隊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迭經風雨磨難。我們現在知道的1936年4月梅百器指揮樂隊演出貝多芬《合唱交響曲》,是上世紀30年代上海音樂界的一大盛事,但它的起因卻是工部局樂隊當時面臨的一場生存危機。由於當時上海湧現了不少電影院,大量的好萊塢電影把人們從音樂廳拉到了電影院,而留聲機和無線廣播的出現,又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欣賞音樂的方式,使得音樂會上座率下降,而樂隊的開銷卻不斷增加,入不敷出非常嚴重,因此,在工部局和納稅人中出現了關於樂隊去留存廢的激烈爭論,連蕭友梅先生也加入其中(他堅決主張保留工部局樂隊)。為了自救,為了證明樂隊的水準和存在價值,梅百器策劃了這場轟動上海灘的“貝九”音樂會。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音樂會的第二天,在工部局的納稅人會議上,樂隊改組方案獲得通過,工部局樂隊跨過了一道坎。   

工部局樂隊被譽為“遠東第一樂團”。那麼,它的真實水準究竟怎樣?現在很難找到音響資料可以證明。書中尾聲《日本人與“上海交響樂團”》記述了兩個日本指揮家的親身經歷。一個是近衛秀麿,他於1936年前後三次客席指揮工部局樂隊,事後撰文讚歎,工部局樂隊第一小提琴只有6人,可拉出來的聲音比日本新交響樂團(NHK交響樂團的前身)10個人拉出來的要響一倍;管樂音色也讓人讚歎。“能達到那個水準的話,就是去歐洲任何地方,都能理直氣壯地躋身一流”。另一個日本指揮朝比奈隆,則在日軍佔領上海,工部局樂隊改名為上海交響樂團後,于1943年指揮了樂隊。他日後回憶:“戰後我登上歐洲交響樂隊的指揮台而沒有什麼特別彆扭的感覺,大約就是因為我在上海交響樂團磨練出來了吧。哪個樂團的實力可真實非同凡響。”從他們兩人的親歷中,當時工部局樂隊的水準之高可見一斑。

轉載書介:中央樂團史(香港 三聯書店)


一陣風留下的絕響
 
by 張潔平,摘自香港《亞洲周刊》(23卷51期 ,2009/12/27)

《中央樂團史》的全景式記錄,展現樂團在特殊歷史時期的隱秘往事,也折射當時中國在外交、政治、意識形態方面的發展。

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我的手有點顫抖,好幾次都拍虛了。

眼前坐得整整齊齊的三排老人,好多已年逾八十。他們整理衣服,對著鏡頭笑,手很自然地交叉而握,腰杆挺拔,是這個年紀的人不常見的風度翩翩。

他們背後擺滿了譜架。這是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的排練廳,一九九六年之前,這裏還叫「中央樂團」。從一九五六年成立,到一九九六年重組改名,中央樂團作為一個特殊政治時期的國家樂團,存在了四十年,照片裏的老人,大多都是當年的樂師、指揮、演唱,從這風雨的四十年裏,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出來。

二零零九年的冬天,他們在當年的排練地聚會,是為了一本新書的誕生:《中央樂團史》。

這是一個有點奇怪的故事:《中央樂團史》是第一本全景式記錄這個折射了中國現代史的交響樂團的集體傳記,七百二十三頁的大厚開本、極其詳盡的歷史圖片、編年體的樂團歷史梳理、包含一百五十多位有關當事人的訪問、長達四十頁的樂團四十年演出一覽表、論文一般考究的參考書目、以及附贈的八十分鐘中央樂團歷史演奏錄音,其體量之大,令人驚訝!——可是收集、寫作這一切的竟然是一個香港人,周光蓁。

繁體字版《中央樂團史》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在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十二月十二日,卻在北京開了首發會。香港三聯副總編輯李安說,這是香港三聯六十一年的歷史裏,第一次把新書首發式移師內地。

而面對首發會現場三十多位古稀之齡的老樂師,作者周光蓁是這樣解釋的:「這不是新書發布會,這是個匯報會。過去七年向你們採訪、求教,這本書是我的匯報。」

這也是一個有關知音的故事。八十九歲高齡的前中央樂團交響樂隊常任指揮韓中杰說:「這是唯一一本關於中央樂團的史實。」而中央樂團的催生者、九十二歲的前文聯主席周巍峙評價:「這是中國交響樂史的初稿。」

已成絕響的老樂團,有了真正的知音。只是這裏的「音」,遠不止「音樂」。

這個樂團曾經為江青演過樣板戲,也為基辛格奏響過貝多芬。樂團是國家的宣傳工具,但樂師們也曾違抗上命:周恩來逝世的時候,他們不顧中央的禁令,在天安門廣場獻上花圈,演出時奏響哀歌;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他們也在廣場上支持學生。在中央樂團四十年的歷史裏,音樂和政治,難分!

一九八六年九月,中央樂團交響樂隊第一次到香港演出,紅磡體育館全場滿座。當時剛從夏威夷大學民族音樂學碩士畢業回來的周光蓁也在觀眾席上。論文研究音樂與政治關係的他,很好奇這個從文革中走出的樂團演奏交響樂會是什麼樣子。《黃河鋼琴協奏曲》的音樂聲響起時,周光蓁被深深震撼了:「地地道道,完全是中國味道的『黃河』!在美國沒有一個樂團能奏出這個聲音,柏林樂團沒有這個味道,倫敦樂團也沒有!」現在說起來,他還難掩興奮:「我當時覺得,這個樂團真棒啊!」

自此,中央樂團的故事一直吸引他。一九九九年,周光蓁在深圳見到前中央樂團藝術指導、常任指揮李德倫,知道改制後中央樂團已經不復存在,終於下定決心研究它的故事。二零零一年開始,他以中央樂團史為題在香港大學讀歷史學博士,用三年的時間做基本研究,採訪當年的音樂家。二零零三年,十七萬字的英文博士論文完成,周光蓁心有不甘:「樂師們給我那麼多資料,我用英文寫了就完了,好像對他們不起,又過了一兩年,聽到老樂師個別離世,我心裏很不舒服。」於是他辭掉工作,又花了兩年時間,增加了更為詳盡的訪談與故事,終於成就這本總字數超過六十萬字的中文巨作。

周光蓁形容,發現中央樂團隱秘往事的過程,就像是七十年代西安的農民發現地下的兵馬俑。「原來埋在地下的中央樂團是一個很大的國家的寶庫,他們的四十年不是一般樂團的四十年,他們直接參與了很多的國家大事。通過中央樂團的進程,可以看出當時國家在外交、內部政治、意識形態、文藝、文化、音樂各個方面的發展。比如文革結束,中央樂團第一次向外演奏貝多芬,引起世界轟動——中國不演樣板戲了?演貝多芬?當年的《明報》頭版頭條,北京演貝多芬,就是這個樂團。」

一個交響樂團在一個社會扮演的功能,是周光蓁更進一步的研究興趣所在。將三個特定歷史時期的交響樂團——中國文革時期的中央樂團、蘇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列寧格勒交響樂團、納粹時代的柏林愛樂樂團進行比較研究,是他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但是,用純藝術的角度來評價中央樂團,並不是關鍵,周光蓁坦率地說:「如果單單用音樂來聽中央樂團,我只能說這是一個誤會。」
這個樂團的成立,是因為一九五六年毛澤東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剛剛成立就遭遇反右,大量樂師被打成右派。

「他們是一朵鮮花一樣地起來,沒想到一年後就是反右。它的出生就像一個誤會,就好像兩個人的一夜情,就這麼一夜,懷孕了,孩子出來的時候物是人非,成了棄嬰。中央樂團四十年就是這樣過的,出生像一個誤會。他們繼續了下去,就這樣繼續了四十年。」

二零零九年,《中央樂團史》的這場首發會上,兩位老人緊緊擁抱在一起,是這樣的對話:「還記得我嗎?我們倆合奏過呢。」「記得啊,你看我都七十七了。」「我八十一了。」■

《中央樂團史》in台灣博客來網路書店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慶祝李汶登台40週年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2010~11年樂季票券於8月15日開始販售,第一天馬上刷新銷售記錄,總共賣出2萬4087張,總銷售金額則是265萬3676美元,其中,銷售特別好的就屬李汶指揮的華格納《尼布龍指環》四部曲,首部曲《萊茵黃金》的部分場次已經銷售一空...

門票銷售屢創新高的最大功臣莫過於音樂總監李汶,自1971年登台指揮《托斯卡》以來,他已經在大都會指揮超過2500場次,這是任何指揮家都無法相提並論的偉大成就...因此,大都會歌劇院將於配合新樂季特別推出兩大盒DVD與CD,22片DVD與32張CD各有11部歌劇錄影(音),選取方向並沒有一昧討好市場,而是刻意挑選相對比較冷門的作品,像是貝爾格兩部歌劇《露露》與《伍采克》雙雙出現在CD與DVD,但分屬於不同演出,再加上自製盤向來屬於"高貴"的產品,可以看出這兩套自製盤的紀念價值大過市場流通目的。

新樂季票房這麼好,其實帶給李汶與劇院當局更大壓力,李汶是否可以於9月27日開季首演健健康康順利登上指揮台,大家拭目以待...

李汶RCA時期馬勒交響曲集10CDs再版上市



缺了第2跟第8兩首,但第10號是Deryck Cooke 82多分鐘全曲版,1974到1980年間的錄音,10CDs一次補齊之前日本版的缺憾,但最令人遺憾的還是李汶始終未能補足這項錄音上的空白,隨著健康問題而不得不暫別指揮台,看來希望是更加渺茫了!

同時推出的還有汪德指揮科隆廣播交響樂團於1974到1981年灌錄的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以及布達佩斯弦樂四重奏於1958至61年間錄下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全集。

艾爾加是作曲家嗎?



古典音樂相對比較發達的英國人似乎也沒有好到哪裡!?

根據英國版《讀者文摘》調查,有1/4英國人不知道近代最偉大的英國作曲家艾爾加是作曲家,比較嚴重的是3/4受訪者說不知道家喻戶曉、每個人應該都能夠哼上兩句的《希望和榮耀之地》(”Land of Hope and Glory“)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美大學新鮮人 以為貝多芬是條狗


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貝洛伊特學院(Beloit College)每年都會針對新學年大學新鮮人的文化特色,製作一分「心態表」,供教授參考。他們發現,今年多數大學新鮮人不用電子郵件,不戴手表,只知道「米開蘭基羅電腦病毒」卻不知道這位大畫家,還認為貝多芬是狗狗的名字,因為電影「我家也有貝多芬」裡面那隻名叫貝多芬的狗實在太紅

貝洛伊特學院的兩位教授麥克布萊德和尼夫1998年首度製作這分「心態表」,以告知教授有關「新鮮人生活背後的文化經驗」,以避免使用「過時的參考資料」,並了解下一代的各個層面。
那麼,今年的新鮮人與往年有何不同?答案是,更數位化。這個手機世代很少使用電子郵件,因為他們嫌電子郵件太慢了,手機簡訊比較方便,而且幾乎從未寄過「蝸牛郵件」(由郵差送的郵件)。

他們也不戴手表,如果你對著他們指手腕,他們不會知道你是要問時間,因為他們都是靠手機得知時間。

這些預定2014年畢業的新鮮人,只有極少數人曾寫過英文的草寫體。他們以為美國和俄國太空人一直在太空站一起生活;不知道斯洛伐克是從「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出來的國家;佛姬(Fergie)指的是美國樂團「黑眼豆豆」女主唱菲姬,而不是英國前王妃;克林伊斯威特是導演,而不是「緊急追捕令」的男主角;美國前網球名將馬克安諾是電視廣告明星。

這分心態表讓人覺得數位時代變化實在太快了,尼夫表示:「有些連25、26歲的人看過這分表後,也對我們說,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老了。」

這幾年所做的心態表顯示,2009年畢業的學生很少人會打領帶,其中多數人不知道伊朗和伊拉克打過仗。

而今年畢業的大學生多半不知道德國曾經分裂,以為電視節目一直都有「實境秀」,美國的客機一直都不准吸菸。

【2010/08/19 聯合報】

Naxos即將灌錄新回合馬勒交響曲全集,還有貝多芬、莫札特、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


Naxos唱片創辦人Klaus Heymann接受英國Gramophone雜誌專訪,跟之前在大西洋另一頭美國接受訪問時一樣,對於古典音樂錄音市場未來發展,還是保持審慎樂觀態度,認為實體CD現階段已經來到一個穩定持平的階段,購買者多屬於「蒐藏者」(Collectors),因此,相對比較不會受到線上下載的影響。

對於未來錄音方向,繼續走利基市場路線,填補市場罕見曲目空隙,仍為Naxos公司最大市場,也是最大投資區塊。不過,為了讓旗下明星指揮家有事幹,像Marin Alsop或Leonard Slatkin想灌錄的曲目就有一長串,同時若要留住新銳指揮家Vasily Petrenko等人,標準曲目還是不得不兼顧的,因此,Klaus Heymann預告,除了布拉姆斯4首交響曲已經有Marin Alsop的新版本,Naxos準備推出全新莫札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與馬勒交響曲全集,不過,會由誰擔綱指揮呢?他倒是故做神秘,暫時先賣了個關子....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你會買古典音樂USB嗎?


Naxos唱片創辦人海曼(Klaus Heymann)七月中旬接受華盛頓郵報古典音樂記者Anne Midgette訪問,透露了不少耐人尋味的訊息。

※ 線上音樂圖書館Naxos Music Library是全公司成長最大的生意,比去年成長高達25﹪;至於線上下載服務能否賺到錢則尚在未定之天,比起去年只有1﹪或2﹪的成長,至少現階段看來是停滯不前了,而實體CD銷售還是有所成長,今年比去年同期成長6﹪。

※ 即使Marin Alsop指揮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灌錄的伯恩斯坦彌撒曲全球銷售2萬片,還是沒有賺到一毛錢,交響樂團錄音至少要賣超過這個數字才有辦法賺到錢,但近期以來已經很少見了!而低成本的鋼琴獨奏或吉他獨奏比較容易賺到錢...

※ 最大的問題出現在通路,隨著實體唱片行一家接著一家收攤,無論是在美國、德國或英國,Amazon網路書店都是Naxos最大採購者。

※ 賣得最好的專輯是「蕭邦精選輯」(The Best of Chopin),總銷售量多達3、40萬張,蘋果iTues銷售下載的大部分都屬於這種雜燴式精選集。

※ SACD格式看來幾乎可以說是壽終正寢了,今年為止全球總銷售量只有區區20萬片(各家唱片公司總和,Naxos早已跳船放棄),Naxos準備在10月推出藍光格式的片子,以每個月4至5片試探市場接受程度。

※ 日本Naxos之前實驗性推出一個附有5小時蕭邦音樂的USB棒,一個半月賣了350組,似乎不怎麼樣,不過,香港有廠家正準備推出專門的USB播放器,設計成具有金屬材質外觀的高科技面貌,看起來還蠻炫的。

※ 今年前五個月最暢銷的CD是Louis Spohr的雙小提琴協奏曲(Concertos for Two Violins)專輯,全球銷售近7000片。而Vaughan Williams的Sancta Civitas and Dona Nobis Pacem合唱專輯在三個月便銷售了6000片,後勢看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