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轉摘:令人瞬間落淚的音符 by 楊照


楊照先生在另一篇《理性的人》自序中,提到這是1950代發生的事,但筆者聽到的則是1976年12月9日布達佩斯音樂會實況錄音,當晚曲目都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除了第故事主角7號之外,還有第1、9、12號三首,屬於匈牙利唱片公司BMC出版的「Richter in Hungary(1954-93)」其中第11集,音效非常不錯。在錄音中,李希特在第二樂章結束後馬上進入第三樂章,中間幾乎沒有休息,電台收音也沒有錄到聽眾啜泣聲響,但第二樂章感人肺腑則是無可置疑的!


令人瞬間落淚的音符

貝多芬第七號D大調鋼琴奏鳴曲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 7 in D major

大家都哭了。為音樂而哭,為人生而哭,為自己的痛苦與救贖的希望而同聲一哭……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不只窮盡了當時鋼琴演奏上所有的可能語法,而且還運用了超越那個時代鋼琴工藝與演奏水準的許多旋律與和聲。自己也是鋼琴作曲與演奏雙料大師的布梭尼說過一句名言:「以巴哈為基礎,經過李斯特,才有辦法到達貝多芬。」貝多芬的學生徹爾尼,加上徹爾尼的學生李斯特,幾十年在鋼琴演奏技巧上不斷鑽研發明,才讓貝多芬寫在樂譜上的想法,真正能在鋼琴上實現。

這三十二首奏鳴曲中,最受歡迎的當然是幾首有特別暱稱的,例如第八號c小調「悲愴」,第十四號升c小調「月光」,第十五號D大調「田園」,第十七號d小調「暴風雨」......。這些都很好聽,在音樂史上也都有特殊的地位。不過,因為一個美麗、令人難以抗拒的故事,如果在三十二首中,一定只能選擇一首,那麼我選的,卻是沒有暱稱、沒有那麼有名的第七號D大調奏鳴曲。

故事是當年正在巔峰狀態的俄國鋼琴家李希特,到布達佩斯訪問演出,演奏這首奏鳴曲時出現了神奇的狀況—在一個音符上,一半以上的聽眾竟然同時掉下淚來。更神奇的是,兩位當年有幸參加那場演奏會的人,三十年後相聚,聊起那場演奏會,回想起那個神奇的音符,竟然又不約而同,再度流下感動的眼淚來。

聽音樂會聽到想哭,是許多人常有的經驗,可是,半場以上的人都落淚,而且都在同一瞬間落淚,怎麼可能! 然而,若是你了解李希特彈琴創造出來的特殊音色效果,若是你認真聽過這首貝多芬第七號奏鳴曲,那看似不可思議的事件,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這首貝多芬早期的作品,創作於一七八九年,用的是當時貝多芬野心勃勃極力開發的「大奏鳴曲」形式,所以一共有四個樂章。第一樂章以急板出現,接著卻是戲劇性降速的緩板第二樂章,第三樂章安排了快板的小步舞曲,最後以同樣快板的輪旋曲結尾。

這部作品最特別的焦點,是第二樂章。緩板樂章卻用了平常用於第一、第三快板樂章的「呈示—發展—再現」奏鳴曲形式,而不是古典主義時期慢速樂章習慣使用的分段反覆迴繞。貝多芬在樂曲指示上,除了「緩板」,還加上了「憂傷」。他曾經對學生辛德勒說明:這樂章要「用各種光影變化的色調,來描寫悲傷者的心情。」換句話說,這是用音樂來追摩悲傷的種種情緒變化的作品,而且意圖在音樂中表現視覺明暗變化。

難怪音樂史學者主張,這個樂章顯露了貝多芬耳朵聽力惡化的階段,貝多芬無法不悲傷,無法忽視自己心中的沮喪與挫折。同時,聽力的衰退,也讓他轉而對視覺的效果格外敏感,他似乎想要用視覺的強調來彌補聽覺。他近乎絕望地努力說服自己,音樂不見得只能依靠聲音與聽覺。

正是這種我們知其荒謬的努力,讓這個樂章分外悲傷。在這個樂章裡的貝多芬,是一個純然的表現主義者。他一心一意只要表現悲傷的不同面貌,專心到完全不在意那不斷旋緊的和聲,配合優美到無奈的旋律,刻劃了那麼深的哀傷與憂鬱,以致音樂完全沒有訴說哀傷之後,進而發洩哀傷積鬱的功能。

羅曼羅蘭稱這個樂章為「時代的史詩,宏偉地體現出人們的精神」,如果真的這樣,那貝多芬所要體現的時代,或羅曼羅蘭感受的時代,必然有著本質性的哀傷沉痛啊!

不過,這個偉大的樂章絕對不能單獨聽。其沉痛哀傷畢竟是與急板樂章中的愉悅風格對比、對照呈現出來的。更重要的,要連著聽到貝多芬第三樂章的安排,我們才更能明瞭第二樂章真正的心理衝擊。

回到李希特的故事,看看他在布達佩斯到底做了什麼? 飽受蘇聯統治箝制,又具備最挑剔藝術思考能力的李希特,領會了貝多芬的純粹描述用意,固執地反覆用驚人音色變化表現那不放鬆的悲傷張力,讓全場聽眾都感染了揮之不去的沉重,喚醒了自己心中不敢或不願面對的悲傷經驗,彷彿一生所有的痛苦全都伴隨音樂回來了。樂章結束,每個人都被釘壓在座位上,動都不能動,更發不出一點點聲音來。

絕對的靜默之後,李希特終於抬起手,彈下第三樂章的第一個音符。啊,他指下發出歌唱般的音樂,彷彿來自天堂,如此甜美溫暖。於是剎那間,全場緊繃的哀傷全然釋放,大家都哭了。為音樂而哭,為人生而哭,為自己的痛苦也為自己救贖的希望而同聲一哭......。

曾經錄下全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經典版本的奧地利鋼琴家布蘭德爾,用最簡單的話,定論這首非聽不可的樂曲:「如果讓我來選的話,它是三十二首奏鳴曲中最完美的一首。」

摘自:楊照《想樂:發掘50首古典音樂的恆久光彩》(天下文化,2011)

1 則留言:

jimmy 提到...

應該是被完全複製了。
http://www.musicfanr.com/201104/%E4%BB%A4%E4%BA%BA%E7%9E%AC%E9%97%B4%E8%90%BD%E6%B3%AA%E7%9A%84%E9%9F%B3%E7%AC%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