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舊聞:Telarc大裁員,全部製作轉外包
這則消息是由Telarc公司所在的當地報紙Cleveland Plain Dealer於二月底時率先披露,筆者後知後覺,是看到《MUZIK繆斯客》雜誌四月號才知道有這一回事,原本公司有正式職員52人,裁掉一半26人,整個製作部門完全一個人不剩,因此,未來公司只負責行銷,全部製作工作都將委外。
很多音響專業網站對於這則消息當然是欷噓不已,尤其Telarc自創立以來一直是數位錄音技術的提倡先鋒,論者因此紛紛將矛頭指向iPod與mp3下載,讓新一代聽眾根本不在乎不在乎音質,導致精緻錄音技術與SACD欠缺發展誘因與動力,只能侷限在少數發燒友圈子,路越走越窄的情況下,縮編與裁員似乎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Telarc的幕後靈魂人物~錄音師Michael Bishop與製作人Robert Woods在離開Telarc後,紛紛成立自己的製作公司,也會維持與Telarc的合作關係。
Telarc原本In-House優秀製作團隊轉變身份為「打工族」後,這家公司引以為傲Hi-End發燒錄音特色即不再是獨家專利!可以預期是,像是前Sony製作團隊Steven Epstein(製作人)與Richard King(錄音師)開始為Naxos製作林昭亮的專輯,或者更早像是Decca的Tim Oldham(製作人)或EMI的Mike Clements(錄音師)也陸續為Naxos跨刀等的類似例子,未來也有可能發生在 Michael Bishop或Robert Woods身上。
獨立製作公司大行其道的潮流下,古典音樂CD市場的價值與價格兩者關係也會更加受到消費者質疑。舉例來說,葛萊美獎古典獎項常勝軍~美國Soundmirror製作公司目前同時有為Chandos與Naxos兩公司進行製作與錄音,製作人往往也是同一人(Blanton Alspaugh),演出者多是名不見經傳的二線指揮或樂團,曲目大多同樣是世界首度錄音的冷門罕見曲目,最大的差異在於Chandos堅持發行SACD格式,而Naxos則為一般CD,但是兩公司市場訂價策略的大相逕庭,走上了兩條非常不同的道路,一家是越往小眾發燒友圈子發展,另一家則向一般消費者靠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