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轉摘:廉價廠牌中的發燒唱片~記皇家愛樂樂團在拿索斯中的錄音


廉價廠牌中的發燒唱片——記皇家愛樂樂團在拿索斯中的錄音

來源:中國《音樂愛好者》2008年第4期 李 雋


拿索斯唱片公司在成立之初,錄製交響樂隊作品更多的是東歐樂團,比如斯洛伐克愛樂樂團、斯洛伐克廣播交響樂團、波蘭國家廣播交響樂團等。而在1991年,一向低調的拿索斯破天荒地邀請了一支世界名團——英國倫敦皇家愛樂樂團錄製了幾張發燒唱片,其音質之高,讓不少人大跌眼鏡,而這些唱片的出現,也標誌著拿索斯轉向重視錄音品質,自此以後,拿索斯的錄音都穩定在一個很高的水準。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西方古典音樂逐漸被這個香港的廉價廠牌所吸引,拿索斯逐漸成長為西方古典唱片行業領導者,甚至在歐洲的不少國家已經佔據了市場份額第一的地位。

皇家愛樂樂團在拿索斯唱片公司的錄音當中,最吸引樂迷的恐怕是那張柴科夫斯基管弦樂作品專輯了(8.550500,企鵝三星),其中收錄了《1812序曲》《義大利隨想曲》《斯拉夫舞曲》《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四部作品。錄製這張唱片的指揮家阿德里安•裏帕爾(Adrian Leaper)相信不會讓中國樂迷陌生了,我國鋼琴家殷承宗正是跟裏帕爾棒下的斯洛伐克廣播交響樂團在拿索斯合作錄製了著名的《“黃河”鋼琴協奏曲》。裏帕爾1953年出生於英國,曾經擔任愛樂樂團的圓號副首席,後來改行指揮,是當今樂壇上知名指揮家之一,跟倫敦幾大樂團有著密切的關係,他也為拿索斯錄製了英國作曲家哈瓦格•布賴恩(Havergal Brian)、埃爾加等人的大量作品,當然還有拉威爾、柴科夫斯基、西貝柳斯等人的重要作品。作為一個外國人詮釋的老柴,裏帕爾把西歐樂團的那種高貴整齊的音色注入了老柴的作品中;作為曾經的圓號演奏家,裏帕爾同時也把俄羅斯樂團的那種略微粗獷的銅管特色保留下來。

裏帕爾指揮皇家愛樂樂團還錄製了一張《發燒管弦樂》(Orchestral Spectacular)專輯(8.550501,企鵝三星),作品有夏布利埃《西班牙》、裏姆斯基-科薩科夫《西班牙隨想曲》、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鮑羅丁《伊格爾王子》中的“波羅維茨舞曲”,最後壓軸的則是拉威爾最著名的《波萊羅》。資深的發燒友應該都清楚,這幾首作品都是音樂史上配器最繁複,音色變換最為美妙,動態最爆棚的幾首短小精悍的管弦樂作品。面對來自西班牙、俄羅斯、法國的作品,皇家愛樂樂團同樣交足功課,樂團的韻味以及爆發力完全被發揮出來,讓你滿耳滋潤!

安裏克•巴蒂茲是1942年出生的墨西哥指揮家,曾經擔任皇家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以及墨西哥國家交響樂團的藝術總監。他指揮皇家愛樂樂團在拿索斯錄製了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死島》(8.550583)以及雷斯皮基的《羅馬節日》《羅馬之松》《羅馬噴泉》(8.550539,企鵝三星,即本刊2008年3月號附片),另外也跟倫敦另一支名團愛樂樂團錄製了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天方夜譚》。作為一名來自拉丁美洲的指揮家,巴蒂茲的指揮風格比較特別,有著一種與眾不同的放蕩不羈,跟傳統歐洲指揮家有著不少差別,細心的樂迷可以從他的唱片當中找到一些另類的魅力。

皇家愛樂樂團還在麥克爾•哈拉茲(Michael Halasz)的指揮下跟德國大提琴家瑪麗亞•克裏蓋爾(Maria Kliegel)錄製了德沃夏克和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8.550503)。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作為大提琴文獻當中最偉大的作品,自然引得名家爭相灌錄,甚至有樂迷收藏多個版本,而克裏蓋爾演奏這張唱片完全可以在你的唱片架上佔有一席之地。在協奏曲的開頭,克裏蓋爾的節奏掌握得比較自由散漫,你會有點擔心她是否有足夠的功力去對付這部巨作,但這之後她的演出會讓你有很大的意外驚喜,無論在戲劇性的段落還是抒情的段落,克裏蓋爾把握的張弛有度。總的來說整體風格偏向于莊重,克裏蓋爾似乎對斯拉夫式的情感有著天生的觸覺和感染力,很自然地把自己需要表達的情感宣洩出來,但又不至於誇張,也格外樸實感人。
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最著名的版本當屬杜普雷了,英國人演奏本民族作品總有一番特別的感情。克裏蓋爾對這首作品的詮釋同樣出色,不僅激情不亞于杜普雷,而且在其中滲入了德國人特有的理性,讓整部作品聽起來更有一種框架意境上的美。

上述五張唱片都是拿索斯唱片公司1991年的錄音,其動態之淩厲、音色之豐滿、低頻之深沉快速、平衡感之優異,比起EMI之中皇家愛樂樂團的錄音還要更優秀一些,而跟阿什肯納奇指揮皇家愛樂在Decca的優秀錄音相比,也是不相上下,考慮到拿索斯低廉的價格,這些發燒唱片非常值得樂迷們收藏。



2005年,皇家愛樂樂團在著名美國指揮家萊昂納德•斯拉特金(Leonard Slatkin)指揮下跟小提琴家漢斯利普(Chloe Hanslip)錄製了約翰•亞當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等美國小提琴作品專輯(8.559302,本刊今年將附此片)。對於喜歡小提琴又想拓展這種樂器欣賞曲目範圍的樂迷,這張唱片是相當理想的一個選擇。其中約翰•克裏格利安諾(John Corigliano)的“恰空”是電影《紅色小提琴》當中配樂改編而成的變奏曲;喬治•埃內斯庫(George Enescu)的《羅馬尼亞狂想曲第一號》改編曲是十九世紀一首著名的管弦樂作品,這裏由美國作曲家弗蘭茨•瓦克斯曼(Franz Waxman)改變成為了小提琴協奏的形式,別有一番特色;而瓦克斯曼也同樣把瓦格納的《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結尾幻想曲改編成了小提琴協奏的形式,並且把鋼琴也加入其中使得音色變幻更加豐富。
而本片的主打曲目則是美國著名作曲家約翰•亞當斯的小提琴協奏曲,該曲於1993年由基頓•克萊默首演,之後則被世界各大小提琴家輪番演奏;亞當斯本人認為這首作品可以讓小提琴自始自終持續著歌唱,三個樂章沿用了傳統小提琴協奏曲的形式,聆聽這首美國小提琴作品,跟傳統的歐洲作品有不少風味上的差異,喜歡小提琴和美國音樂的朋友不可錯過了。另一方面,在著名阿貝路錄音室的製作也使得這張唱片有著優異的錄音效果。
 
目前擔任皇家愛樂樂團的藝術總監是義大利人達尼利•加蒂(Daniele Gatti),他在這十年間也跟皇家愛樂樂團合作錄製了不少精彩唱片,最著名的當屬在法國唱片公司樂滿地(Harmonia Mundi)錄製的柴科夫斯基四、五、六交響曲,《義大利隨想曲》《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弦樂小夜曲》。樂滿地目前在中國地區的代理商則是拿索斯遠東有限公司。

加蒂於1961年出生於義大利米蘭,在威爾第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同時也取得了作曲和指揮學位。二十七歲的時加蒂就在米蘭斯卡拉劇院的首演,之後他在威尼斯歌劇院、芝加哥抒情歌劇院、柏林國立劇院、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都獲得好評。1995-1997年他擔任了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的首席客座指揮。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帶領美國交響樂團登上了卡內基音樂廳的舞臺;1994年他在芝加哥指揮著名的芝加哥交響樂團登臺演出後,並且此後每年都會回到那裏指揮;1996年他首度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被《紐約時報》評價為“難以置信的精彩”。1996年起加蒂擔任皇家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至今;1998年他還擔任了博洛尼亞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國外不少評論把加蒂的指揮風格評價為“具有戲劇性,而又有自發的抒情”。

對不少樂迷來說,柴科夫斯基後三部交響曲的唱片已經有了很多版本,老一輩蘇俄大師穆拉文斯基、斯維特蘭諾夫,歐美的卡拉揚、伯恩斯坦、海丁克,新一代的普列特涅夫、捷吉耶夫、楊松斯、帕帕諾等等都是備受樂迷稱讚的錄音。在聽過加蒂這三張唱片(HMU 907393,HMU 907381,HMU 907394)以後,筆者認為,這套錄音完全有資格在樂迷的唱片架上面佔據一席之地。首先這套唱片有著很獨特的“五國聯軍”之作,法國唱片公司、義大利指揮、英國樂團、俄羅斯作品、德國壓制唱片,聆聽者可以感受到來自歐洲大陸幾大強國的文化融合。

而就演釋本身,或許某些喜歡“斯基”、“諾夫”們或者喜歡充滿俄羅斯粗獷“正宗味道”的樂迷會對這個錄音不太認同,但無疑加蒂給我們帶來了一次很特別的聽覺盛宴。義大利人指揮英國樂隊演奏俄國作品有著很獨特的味道(大家不要忘了同樣來自義大利的阿巴多指揮的德國作品有多優秀!),這是文化交匯大融合的卓越成果。加蒂使用的速度比較快,在他棒下老柴變得不那麼沉重,而更有著一種直白的效果,管樂不算很突出,在《第四交響曲》的首樂章當中銅管絕對不會有讓人窒息的感覺;而弦樂則是格外的厚實濃密,非常有實體感;《第五交響曲》則是希望多於沉思,其中圓舞曲樂章的那份西歐式的優雅讓人難忘;《第六“悲愴”》則讓人更多感受到老柴對萬千世界的眷戀而不是一個“悲”字;《弦樂小夜曲》則顯得很輕快,讓人想起了老柴對莫札特的那份尊敬;《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的愛情主題更多的有著沉穩典雅,當然不可避免地缺少一些熾熱情感;而這套唱片當中最精彩的部分當屬《義大利隨想曲》,義大利人指揮的《義大利隨想曲》無疑有著更多的特色,老柴的自由自在和意氣風發被加蒂詮釋得淋漓盡致!總的來說,加蒂把樂隊打磨得特別精緻,渾然天成,是不可多得的老柴交響曲錄音。就錄音來說,高低頻兩端延伸不算過分突出,短笛和低音提琴的聲音略有收縮之感,但絲毫不刺激耳朵,加上樂器定位十分清晰,非常耐聽。

目前,拿索斯已經和很多英國樂團有著很多合作,比如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樂團、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愛爾蘭國家交響樂團、樸資茅斯交響樂團等等,這些都是高素質的樂隊。期待著以後能夠向樂迷介紹更多他們的優秀唱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