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奇美博物館名琴新片:鄧雨賢(Ⅰ)&台灣自然歌謠(Ⅰ)


小提琴:林天吉(Nicolo Amati,1656)
小提琴:姜智譯(Giovanni Battiata Guadagnini,1785)
中提琴:歐聰陽(Girolamo Amati,1625)
大提琴:歐陽慧儒 (Matteo Goffriller,1700)
錄音時間:2008年9月29日、10月2日(鄧雨賢),9月24日、10月5日(自然歌謠)
錄音地點:台北雙燕音樂廳
錄音師:Michele Paciulli
Nicolo Amati (1596-1684), Cremona, Italy Nicolo Amati是Girolamo的第五個兒子,成長年代經歷了北義大利1630年代的瘟疫(在1632時 Cremona的所有製琴家幾乎都死於黑死病),可視為整個家族的代表人物,也是Cremona學派的重要傳人。在1650年代時,改良提琴尺寸大小,將之演變成Grand Pattern,其知名的學生有Guarneri、Stradivari和Rogeri等人。

Violin by Nicolo Amati, 1656, Cremona 以Grand Pattern製作的此琴,是件保存完整的精品,她發出古老的音色但不混濁不清, 如同朝陽般的清純。此樣式的提琴在製琴歷史中,居於最重要的轉折點;因為,此後他所教的導傑出提琴製作者,皆以此琴模為發展起點,傳承接續提琴的製造,並發揚光大。

Giovanni Battista Guadagnini (1711 - 1786), Turin Giovanni Battista Guadagnini是Guadagnini家族中最重要的人物,在杜林(Turin)時期所完成的琴是他一生的代表作,廣受演奏家喜愛。很多年輕的演奏家使用此作者的琴於許多國際大賽中,都給予極佳的評價,而其小提琴音色,亦被演奏家肯定為世界上前5名。

Violin by Giovanni Battista Guadagnini, 1785, Turin 此琴為Guadagnini大師生前最後一年的遺作,憑著這特殊原因,更添珍貴。樂器的音量飽滿,穿透力強;在音域的變化上,音色穩定平均,在演奏家技法的表現下,展現出極佳的舞台魅力。

Girolamo Amati (1562-ca. 1630), Cremona, Italy Amati家族從十六世紀開始,即是義大利知名的小提琴製琴師。第一代是Andrea Amati(1500-1577);爾後,兩個兒子Antonio Amati(1540-1607)及Hieronymus Amati (1562-ca. 1630)在1577年以後,共同接管父親的工作室,一起工作。

Viola by Girolamo Amati, 1643, Cremona 此把中提琴極有可能是Girolamo Amati在1620至1625年間獨立製作,由中音提琴(Contralto Viola)縮小尺寸改造而成的,但後人貼上標籤的日期為1643年。此琴雖被修改過,但音色溫潤甜美,如同夕陽般溫暖。

Matteo Goffriller (1659-1742), Venice, Italy Matteo Goffriller在1659年出生,故鄉位於距奧地利邊界很近的義大利城鎮布列瑟儂(Bressanone),1742年長眠於威尼斯。從1685年來到威尼斯後直至1710年間,幾乎沒有可與之相匹敵的競爭者,他擅長製作大提琴並獨霸威尼斯製琴業,可視為當時最重要的製琴師。

Cello by Matteo Goffriller, 1700, Venice 此琴是Goffriller獨霸威尼斯時期的樂器,約製於1700年間,屬於早期的作品。外觀雖歷經300年歲月的洗禮,依然保存良好的樸實外觀。背板是由兩片沒有花紋的木板組成,襯以簡單的琴頭設計,它具有深沉渾厚的低音、明亮的高音,展現出威尼斯獨具的耀眼光芒。

2008年12月24日 星期三

Evgeny Svetlanov之Miaskovsky交響曲全集到手!



2008年英國《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大獎得主。

英國Presto網站郵購到手,含運費後不到歐元37塊錢,折合台幣不超過NT$1600,平均一張CD約台幣100元以下。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古典CD已邁入「以套訂價」的時代...


在一個變動的年代,任何既定遊戲規則一再被顛覆與重寫。
舊計算公式:片數×價位=售價
新計算公式:價位=售價÷片數
在那個還不知道燒錄與當漏為何物的年代,消費者習慣古典音樂CD有高價、中價、低價三種價位,後來Naxos公司成立後,又加上一個超低價,基本上整個市場價格結構就是這樣被固定下來,一套CD有幾張,售價就是前四者其中一個價位乘上CD張數,唱片公司、唱片行與消費者都一清二楚如何來計算成本與售價。
但是,前幾年,我們看到了2CD賣1張中價位、3CD賣1張高價位、4CD賣1張高價位,甚至是5CD賣1張高價位,以片訂價的遊戲規則開始被挑戰,整個市場價格的水壩開始出現裂縫,大型跨國唱片公司在新興廉價廠牌的凌厲攻勢下,開始不要命似的拋售祖產。
Sony BMG貝多芬Masterworks一套60CD可以賣不到NT$2000元、DG卡拉揚70年代交響曲錄音代表作33CD只賣NT$2200元、Decca拜魯特華格納樂劇作品集33張CD也降到了NT$3000(國外售價更便宜,差價約1000元),更猛的還是老大哥EMI,套裝盒裝可以是作曲家作品大全集,也可以包裝成指揮家或聲樂家作品大全集,更可以是按照年代來編排的20世紀作品大全集,反正只要是掛上Complete大全集標題,你就不會搞不清楚EMI一張CD售價到底是多少錢,是三十多、五十多還是七十多,或者是一百多....
杜拉第的海頓交響曲全集(33CD,Decca)即將在2009年辭世200週年紀念熱潮中再度以新包裝上市,根據日、英、德幾國購物網站預告售價來看,零售價應該遠低於NT$3000,平均一張CD是多少錢呢?恐怕沒人在乎了吧!
一起期待吧!如果哪天Decca公司佛心來了,把Solti爵士(像是2012年百歲冥誕)華格納樂劇錄音全部打包求售,當年一套一套零散購買的愛樂朋友應該也不會計較當年一片是買多少錢了吧...

外國網購古典CD像是百貨公司週年慶Shopping!


在沒有博客來之前,台灣古典CD的折扣,基本上就是唱片公司的短期性降價促銷專案,高價降中價或中價降低價,博客來網站成為古典CD消費主流管道之後,重點新片常常會有幾十元的價差,再加上三不五時來個Coupon抵用券或獨家專案,有時候會讓消費者有嚐到小甜頭的快感,只是,台灣古典CD售價基本上算是「死豬價」,很少體會到類似百貨公司週年慶大打折的購物樂趣。
隨著耶誕節的接近,歐洲各大古典音樂網站陸續推出一些特價方案,像是英國Presto網站套裝CD低至六折,但唯獨英國MDT網站特價品項範圍包括LSO Live,這套SACD版本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砍了1/3的售價,加上運費後還不到英鎊22塊,折合台幣約1100多元。相較之下,台灣代理商賣價大概兩千,如果是普通版CD一張一張零買,六張下來也省不了多少錢,大概就是台灣的五折左右,真的有百貨公司週年慶的Fu...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Angeles Quartet 演奏海頓弦樂四重奏全集


以下摘自英國留聲機雜誌(Gramophone)2001年3月號,執筆者Mr. Rob Cowan:

The wonderful and variegated world of Haydn’s string quartets has long been daily sustenance for connoisseurs of musical classicism, and record companies have consistently honoured its worth with enthusiasm, even since the days of acoustically recorded 78s. For our purposes, however, the most relevant comparisons are with the Aeolian Quartet on Decca and the Kodaly Quartet on Naxos. The all- digital Naxos series features performances that are, in the main, musically reliable and technically proficient. But turn back to the 1973-76 Aeolian series and every work becomes an event, every quirk of harmony, rhythm or timing is etched with maximum relish.


Up until now, the Aeolians have had the slimline CD box field very much to themselves, which makes the arrival of this superb new Philips release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practical terms, switching between sets can be confusing. Both reproduce the same portrait of Haydn on individual disc jackets, each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identical jacket design, save that Decca uses a serif typeface printed in black, and Philips, sanserif printed in blue. So if you already have the Aeolian set, but fancy owning both, then beware of unintentionally mixing and matching.

Comparative disc layouts begin to differ from CD 3, and the Angeles omit The Seven Last Words, a work which, beautiful though it is, was not originally written for string quartet. Recordings-wise, Philips favours a warm, open sound, balanced much as you would hear it from the centre stalls in a smallish-size concert hall. Decca’s analogue recordings are closer, dryer, more sensitive to extraneous noise and commonly balanced in favour of Emanuel Hurwitz’s first violin. I like that quality in principle – it’s a clear and intimate sound frame – and the leader bias actually suits the divertimento-style early quartets, but Philips’s more refined engineering makes for less strenuous listening in extended (ie concert-length) sessions. A handful of edits (audible more through headphones than on speakers) are the only blots on Philips’s otherwise immaculate aural landscape.


The 12-year-old Angeles Quartet embarked on their Haydn recording project back in 1994, bringing it to final fruition some five years later. The original team consisted of Kathleen Lenski, Steven Miller, Brian Dembow and Stephen Erdody, with Sara Parkins replacing Miller in 1998. Seventeen of the 67 quartets feature the revised line-up but, to be quite honest, the blend, balance and distinctive aural profile that was already in place by the early 90s was scarcely altered with that one personnel change.


I admire the svelte texture of the Angeles’ pooled sound, their consistent evenness in full chords and the musical like-mindedness of individual players, whether in excited presto s or in shared rubato. As to contrasts in playing styles, think of the relatively smooth-toned Juilliard or Emerson Quartets (Angeles) as compared with the internally differentiated Amadeus Quartet (Aeolian). There are a few textual differences – accompanying figures that fall 1'15'' into the Adagio of Op 0 are played pizzicato by the Angeles and arco by the Aeolians, and an appoggiatura in the first movement of Op 54 No 1 (Angeles) is ironed out to full note value by the Aeolians; other such differences centre primarily on the issue of musical repeats, and in that respect the Aeolians are marginally more generous. The Angeles are generally lighter, faster and subtler in their use of tone colouring whereas the Aeolians’ roster of virtues includes strong (even emphatic) characterisation, consistently flexible phrasing and a more pungent approach to rhythm.


Surfing the set for good sampling points brings us, initially, to the early quartets, where both groups sport some superb first-violin solo work, tastefully inflected with Lenski, more candidly expressive with Hurwitz. A particularly telling comparison is provided by the quietly contrapuntal Minuet of Op 17 No 1, where the Angeles’ seamless legato contrasts against the Aeolians’ near staccato. The exquisite Adagio of Op 20 No 6 is another good place to compare, the Angeles with their perfectly timed pauses, warm cello line and overall restraint set against the more romantic, even rhapsodic, Aeolian. Listening to the first bars of Op 33 No 1 is like eavesdropping on a small gathering mid-conversation, where the cello line gradually gains in urgency. I loved the Angeles’ sotto voce handling of the scherzo to Op 33 No 3: it’s rather more pensive than the Aeolians and marks much more of a contrast with the chirping trio.

Op 50 No 4’s Andante anticipates the dramatic interjections that trouble various late Schubert slow movements. Both groups are effective here, though when the cello marks an expected change of key two minutes or so into the movement, it’s the Aeolian’s Derek Simpson who makes the biggest impact: you can almost see the rosin erupt from his strings. In Op 50 No 5 late Beethoven springs more readily to mind, but there I find the Angeles’ extra speed and restraint more effective. Note how beautifully they negotiate the quiet alternation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voices towards the end of Op 50 No 6’s Poco adagio and the sudden blossoming that follows. Then again, Op 54 No 1’s mobile Allegretto second movement harbours the potential to switch from tenseness to lyrical effusiveness, which the Angeles exploit to the full, as they do for the rhapsodising Adagio of Op 54 No 2. Late Beethoven is evoked once more, this time the Cavatina from Op 130.


Beam up around three minutes into the Adagio of the Lark Quartet (Op 64 No 5) and you’ll note how skilfully the Angeles cue a ritardando, while the bracing finale to Op 74 No 3 has just the right degree of bounce to offset all the breathless excitement. The Sunrise Quartet (Op 76 No 4) opens like a spring flower (never more so than in the Angeles’ ecstatically controlled performance) and Op 77 No 1’s cheeky Allegro moderato bounds in with perfectly modulated high spirits.


Whenever I encounter these works en bloc I momentarily wonder if life isn’t too short to bother about any other music. Silly, I know, but the pickings are so incredibly rich. I had originally sorted through my own collection to compare the Lindsays, Amadeus, Vienna Konzerthaus, Quatuor Mosaiques, Pro Arte and Takacs, all of whom have added substantially – and characterfully – to the Haydn quartet discography. All have their value, but in this particular context it really is a head-to-head contest between two ‘complete’ sets similarly presented.

Richard Wigmore contributes detailed annotation, quite different from Lindsay Kemp’s overview for Decca, but just as useful and equally well-written. My own tastes incline towards the Angeles, and primarily to their restrained expressiveness and consistent attention to detail. Philips’s superior recording is another bonus. The Aeolians generate more immediate heat (I mean that as a compliment) but, ultimately, the Angeles’ intelligence and cooler blending pay the higher musical dividends. Personal taste will be a crucial deciding factor, but one thing is for certain: you simply have to invest in one or the other. Fortunately for us, both are competitively priced, though the Decca set is the cheaper of the two.'

小眉批:無論是Aeolians或Angeles任一套都是在Decca,Rob Cowan說前者具有價格優勢,但這是指國外售價而言,趕在環球低價套裝優惠即將結束前,我還是決定買下後者,只花三張小朋友外加兩個銅板...

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聞所未聞:Schiff &Vegh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匈牙利鋼琴家András Schiff跟同為匈牙利裔的指揮家Sandor Végh曾經合作留下一套莫札特鋼琴協奏曲全集,算是樂迷們比較熟悉的作品,但兩人有室內樂合作,恐怕沒幾個人知道吧!?
不過,日本人真的是本領高超,讓我們知道原來這樣的組合還曾經留下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4CDs,Decca)的錄音,灌錄時間是1983年12月,而莫札特鋼琴協奏曲最早則是從1984年6月開始,所以,這套錄音可以視為這一老一少同鄉合作的暖身之作。
日本Tower唱片與日本環球唱片的獨家企畫盤,價格不貴(¥3000),但筆者應該會等到國際版發行時再下手。
該系列同時推出的作品有英國古鋼琴家Malcolm Binns彈奏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10CDs,¥7500),這不但是從未聽過的版本,更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再次深刻體會碟海無涯的個人之不足...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消費券夠買一套斯圖加特國家歌劇院版華格納指環DVD嗎?


國內有代理商發行的Lothar Zagrosek指揮擁有「冬天拜魯特」封號之Stuttgart Opera,2002~3年實況錄影華格納指環歌劇全集DVD,在本地代理商的行銷策略主導下,擁有非常適合擺放在客廳酒櫃的「精美燙金外盒包裝」(博×來上有詳細介紹),看起來似乎很美,只可惜價格一點都不美,一個人頭的消費券只能買3/4集,也就是說,要看完第四部曲《諸神的黃昏》的,請自己掏腰包補價差囉...


同樣的東西,國際版近期將改由Medici Arts公司發行,英國Presto網站正進行大特價,要價折合台幣不到NT$1400(美金US$40.11),如果連同時間將重新上市的阿巴多義大利實況錄影貝多芬九首交響曲全集DVD(US$29.61)一起買,還花不到2/3消費券的金額,還可以在3000元免關稅門檻下加買1~2張CD,感覺起來消費券好像還真的能夠買不少好東西。
遺憾的是,英國Presto網站一定不可能收台灣的消費券就是了...

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貝多芬病毒》帶火古典音樂會和唱片市場

小眉批:日本有《交響情人夢》,南韓有《貝多芬病毒》,台灣呢?



難道是電視劇《貝多芬病毒》帶來的影響?不論是演出還是唱片,只要帶上“貝多芬”的名字,就頃刻間售罄的奇異現象正在發生。

首爾市立交響樂團最近在網上發佈公告稱,將於下月30日在藝術殿堂舉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演奏會,而且門票已全部售罄。儘管這場演出是年底音樂會保留節目,而且由藝術總監鄭明勳指揮,但在演出一個月前門票就全部售光實屬罕見。

KBS交響樂團將於下月18日和19日舉行的《合唱》交響曲演奏會門票也同樣快要售罄。被稱為“歡樂頌”的《合唱》第4樂章最近在電視劇《貝多芬病毒》中作為部分場面的插曲使用,如,因為與指揮的矛盾而分散的樂團成員重聚在一起練習的場面、介紹主人公姜瑪愛(金明敏飾)不幸童年的場面等。KBS交響樂團運營部長鄭求成(音)表示:“每次作為送年音樂會演奏《合唱》時,觀眾反應並不是很好,但今年部分坐席已經一票難求,非常受歡迎。”

韓國交響樂團也表示,同時演奏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和舒伯特第八交響曲《未完成》、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的“三大交響曲演奏會”(19日,藝術殿堂)的售票率在今年舉行的四場定期演奏會中最高。

《命運》的主旋律在姜瑪愛到達機場的場面中響起。韓國交響樂團的李慶蘭(音)表示:“當初在沒有協奏曲的情況下,僅用交響曲舉行演奏會有不少壓力,但隨著交響曲在電視劇中被介紹,反應非常熱烈。”作為藝術總監參與電視劇製作的指揮家徐熙太(音)計畫組成“貝多芬交響樂團”,本月29日在城南藝術中心歌劇院(Opera House)舉行音樂會。

在唱片市場,情況也很相似。唱片公司UNIVERSAL MUSIC KOREA表示,以電視劇《貝多芬病毒》中演奏和介紹的古典音樂為主製作的唱片發行一個月就售出3.6萬張。這比同期上市的女高音家曹秀美、申英玉的新專輯銷量多出1萬至2萬張,排在古典音樂排行榜首位元。UNIVERSAL MUSIC KOREA部長曹熙京(音)表示:“觀眾們通過電視劇重新感受了本來就想聽一聽的熟悉的古典音樂,因而感到更加親切。”

專家們認為,上述現象表明,儘管古典音樂對人們來說仍比較陌生,但想接近的欲望和潛在需求很大。音樂評論員柳正禹(音)表示:“這與日本漫畫《交響情人夢》被拍成電視劇、搬到舞臺上以及出唱片,掀起古典音樂熱潮的情形很相似。”

來源:2008.11.14 南韓 朝鮮日報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音樂會前推薦聆賞錄音:英國Philharmonia Orchestra

近日跟一位國內公立交響樂團大老提到英國愛樂交響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網站上,有列出所謂「音樂會前推薦聆賞錄音」,他剛開始覺得覺得是一個推廣古典音樂很好的點子,但想了一下以後,又覺得很可能會被批評是「商業化」或「圖利特定唱片廠牌」,在台灣落實的困難度有點高...


看了幾則愛樂樂團網站上的作法,個人覺得有幾個特色:
1.不以愛樂樂團自家錄音為限,但如果愛樂樂團有相同曲目錄音,通常會包括在內
2.多版本,提供愛樂者2~3種版本自由選擇
3.傾向「近期」新版本錄音,尤其是現在還活躍於表演舞台音樂家的作品
4.如果演出音樂家未推出同曲目錄音,則以堪稱音樂家代表作之其他曲目錄音代替


茲以明年2月21日Gustavo Dudamel指揮,Emanuel Ax擔任協奏的定期音樂會為例,演出曲目為莫札特第17號鋼琴協奏曲與馬勒第5號交響曲,愛樂交響樂團網站上推薦的錄音為~


RECOMMENDED RECORDINGS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17, K453

Leif Ove Andsnes/Norwegian Chamber Orchestra (with Piano Concerto No. 20, K466) EMI 5 00281 2

Maurizio Pollini/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th Piano Concerto No. 21, K467) DG 477 5795


Mahler Symphony No. 5

Simón Bolívar Youth Orchestra of Venezuela/Gustavo Dudamel DG 477 6545

Berlin Philharmonic/Sir Simon Rattle EMI 5 57385 2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Sir John Barbirolli EMI 5 66910 2

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Jonathan Nott Tudor 7126

Philharmonia Orchestra/Benjamin Zander (plus introductory talk) Telarc 2CD-80569


Brahms Piano Concertos Nos. 1 & 2; Two Rhapsodies, Op. 79; Three Intermezzos, Opp. 117 & 119

Emanuel Ax/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James Levine (Concerto No. 1);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Bernard Haitink (Concerto No. 2) Sony 88697035102

Chopin Ballades and Scherzos

Emanuel Ax RCA 82876 72554 2

The Promise of Music

A documentary about the Simón Bolivar Youth Orchestra and Gustavo Dudamel (includes a complete performance of Beethoven’s Symphony No. 3, Eroica) DG 073 4427 (DVD)

前兩者是音樂會曲目,後三者則顯然是關於演出音樂家本身的代表作。比較讓人驚異的是,莫札特鋼琴協奏曲並未列入Vladimir Ashkenazy與英國愛樂樂團本身的錄音(Decca),這樣的「廓然大度」,不得不讓人豎起大拇指!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戴牙套的15歲鋼琴新秀龔天鵬(Peng Peng)

在近日新購入的CD中,有一張10月是初率領英國皇家愛樂來台演出而即將又在12月底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的Leonard Slatkin在Naxos公司新作~Leonard Slatkin自己編曲的展覽會之畫,係其指揮Nashville Symphony Orchestra於2007年6月21日的美國交響樂團聯盟年會音樂會實況錄音,因此,音樂會安可曲目是慷慨激昂的交響樂版美國國歌(Star-spangled Banner)。

協奏曲目是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擔綱演出的則是目前就讀於茱莉亞音樂學院的中國鋼琴新秀龔天鵬(Peng-Peng Gong),錄音當時尚未滿15歲,看看以下其個人近兩年演出簡歷,實在讓人刮目相看,尤其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朗郎(Lang Lang),前者英文名字故意取了一個複音的Peng Peng,則頗有東施效顰之味。

鵬鵬近兩年演出亮點包括和小提琴家Itzhak Perlman指揮的茱莉亞音樂學院預科室內樂團在林肯中心的演出;由世界著名指揮家Leonard Slatkin指揮的Aspen Festival Orchestra演出及在法國羅浮宮的歐洲首演。2006年四月鵬鵬參加茱莉亞百年慶典音樂會,與著名作曲家John Williams合作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2007年2月與San Francisco Symphony Orchestra合作,在慶祝中國新年音樂會上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07年四月在中國南京、石家莊、鄭州,及青島舉辦系列獨奏音樂會。六月,鵬鵬作為特邀獨奏家在美國交響樂團聯盟年會上與納什維爾交響樂團合作演奏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指揮Leonard Slatkin,Naxos唱片公司進行了現場錄音。2007年9月在華盛頓甘迺迪中心和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演出季開幕式合作演出。其他合作過的交響樂團包括New Jersey Symphony Orchestra 、Orlando Symphony Orchestra、San Diego Symphony Orchestra等,並在全美各地舉辦獨奏音樂會。2008年元月在北京保利劇院參加《鄉愁》作品音樂會演出,演奏他創作的交響序曲《鄉愁》和鋼琴與交響樂隊《鄉愁》(根據晁岱健為余光中詩篇《鄉愁》譜曲的歌曲《鄉愁》)。2月又再次受邀與San Francisco Symphony Orchestra合作演出,並赴多明尼加共和國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未來的演出包括斯洛文尼亞,巴西,夏威夷等。


土耳其鋼琴家Idil Biret推出一系列貝多芬錄音


曾經在Naxos出版蕭邦與布拉姆斯鋼琴音樂全集的土耳其國寶級藝術家Idil Biret,將自2008年12月起陸續發行總數多達20張CD的一系列貝多芬鋼琴作品錄音,其中包括鋼琴協奏曲全集(由 Antoni Wit指揮安卡拉 Bilkent Symphony Orchestra伴奏)、鋼琴奏鳴曲全集、李斯特改編鋼琴版九首交響曲。

雖然英國網購網站將這一系列CD的廠牌標示為Naxos,但從CD照片來看,Naxos應該只是負責代理經銷而已,實際上發行者還是Idil Biret Archives(IBA) ,也就是Idil Biret 專屬的唱片廠牌!
進一步查閱Idil Biret官方網站,除了鋼琴協奏曲2008年新錄音之外,鋼琴協奏曲與鋼琴改編版交響曲都是之前已發行過的舊錄音,後者曾經在1985年短暫以EMI名義發行。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Naxos英國交響樂團大閱兵: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


對國內樂迷來說,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很可能會直接與Neeme Järvi的樂團劃上等號,他目前是該團的桂冠指揮,過去20年來曾攜手合作為Chandos留下數十張CD錄音,包括普羅高菲夫交響曲與管弦樂曲全集,且新錄音還在不斷推出中,最新作品一樣是由Chandos公司發行,為俄羅斯風濃厚的Taneyev與Rimsky-Korsakov 管弦樂曲作品。



而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與Naxos公司的合作關係,最早是從Georg Tintner於1997年灌錄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只可惜其中有幾首作品並非是由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演出。接下來,讓美國籍女指揮家Marin Alsop揚名立萬的Samuel Barber交響曲與管弦作品全集,再加上兩套北歐作品家錄音~Geirr Tveitt與Hugo Alfvén,都獲得樂評與市場相當正面迴響,最叫好叫座的則是由David Lloyd–Jones指揮的Arnold Bax交響曲全集(7CDs),不僅榮膺企鵝三星指南戴花殊榮(第6號交響曲),更有4張陸續被英國留聲機雜誌挑選為每月主編推薦(第2、3、4、5號交響曲)。在此之前,Arnold Bax的交響曲全集也是由Chandos唱片保持「獨家發行」紀錄,但比較特別的是,該公司有兩套,分別是Bryden Thomson指揮倫敦愛樂與Vernon Handley指揮BBC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筆者CD架上,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也曾經由José Serebrier指揮灌錄蕭士塔高維奇芭蕾舞劇Golden Age(黃金年代),一樣是和Chandos公司發行同曲目錄音正面對決,打破Gennady Rozhdestvensky指揮Royal Stockholm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一」家之言局面。


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現任音樂總監Stéphane Denève是位法國人(2005年9月上任),已經為Naxos公司錄製兩張Albert Roussel交響曲作品,都被Classics Today網站列為10/10(藝術演出與錄音品質都是滿分),一舉摘下法國Diapason D’Or年度大獎 ,全集系列剩下的第1與第4號交響曲何時會上市頗讓人期待。



根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為Naxos留下超過30張的錄音,其中囊括德奧樂派、英國後浪漫樂派、俄羅斯後期民族樂派到美利堅與法蘭西新古典樂派,不禁讓人讚嘆:真是個彈性十足的全能樂團!

Naxos英國交響樂團大閱兵:皇家利物浦愛樂

皇家利物浦愛樂對台灣樂迷來說,比較熟悉錄音作品的是Sir Charles Mackerras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與Vernon Handley指揮的Vaughan Williams交響曲全集,都由廉價廠牌Classics for Pleasure發行,皆屬於演錄俱佳的廉價盤。






皇家利物浦愛樂在Naxos公司的代表作,是由David Lloyd-Jones指揮的William Alwyn交響曲全集(4CDs),並在William Alwyn 基金會支持下,繼續灌錄其他管弦作品。在Naxos公司這套錄音之前,William Alwyn的交響曲錄音,只有由Richard Hickox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Chandos獨家一套錄音,在接下來我們還會看到很多類似例子,Naxos找英國樂團灌錄20世紀英國作曲家罕交響曲目,直接的競爭對手不是Chandos,就是Hyperion,Naxos公司挾其價格優勢,對向來穩扎穩打的兩家英國獨立唱片公司經營帶來很大威脅。

年僅32歲的俄羅斯指揮新秀 Vasily Petrenko就任(2006年9月)後,Naxos公司繼續保持與該團錄音關係,這兩個月來連續推出由其擔綱指揮的兩張錄音,獲得英國媒體相當好評。



以下摘自英國泰晤士報(Times,2008年10月3日)~

They seek him here, they seek him there. Everybody wants Vasily Petrenko, the blond, galvanizing young Russian who, in two years as principal conductor, has transformed the artistic profile of the 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 talented outfit that had been languishing for too long on the Mersey without inspiring leadership.

So all praise to the budget label Naxos for signing a deal with the orchestra and their Russian wizard for a series of major recordings. This Tchaikovsky CD is just the trailblazer. Liszt’s piano concertos, with the little-known Eldar Nebolsin, follow. Then Petrenko sinks his teeth into a complete Shostakovich symphony cycle—an exciting prospect to be completed in five years, just after his Liverpool contract ends.

Tchaikovsky’s Manfred Symphony, recorded in Liverpool in June last year, presents abundant evidence of the orchestra’s new glory. Feel that crackle of electricity. Listen to the woodwinds’ bright dexterity in the second movement, the strings’ ravishingly controlled pianissimo at the movement’s close, or the fat confidence of the brass. Throughout, the orchestra’s ensemble spirit is so tight that you could cut yourself on the music’s edges. Note, too, the Philharmonic’s rousing organ, crucial to the symphony’s bulging finale: a very satisfying sound.

But the playing on this disc goes beyond polished, red-blooded music-making. Call it taste and intelligence. This programmatic symphony, inspired by Byron’s poetic drama about an outcast wandering to his death in the Alps, belongs in the hothouse corner of Tchaikovsky’s works. An over-melodramatic conductor—no need to list names—can make its weaker portions uncomfortably ludicrous.

Petrenko, bless him, keeps a level head. He makes no attempt in the climax of the problematic finale to raise the dynamics to a level to match the absurd quadruple forte marked in the score. At all points, any vulgar underlining is avoided: Tchaikovsky’s turmoil, passion and sweat come across quite clearly enough through the orchestra’s rhythmic drive, textural clarity and Petrenko’s tight grip on phrasing.

He makes just as good a case for the CD’s filler, the symphonic ballad The Voyevoda, 11 minutes of love, jealousy and death (a typical Tchaikovsky cocktail). Watch out for more Petrenko magic on Naxos.



在不到40歲之前以5年任期時間灌錄蕭斯塔高維奇交響曲全集,Vasily Petrenko,Good Job!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Marin Alsop指揮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灌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



根據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報導,女指揮家Marin Alsop與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為Naxos公司灌錄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將是繼德弗札克晚期三首交響曲之後,再次強攻名盤如林的主流曲目。
在此同時,Marin Alsop也與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灌錄伯恩斯坦較少錄音的大編制曲目《彌撒曲》,也即將出現在Naxos目錄中。為了這項勞師動眾的錄音計畫,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網站上有一份新聞稿,2008~2009樂季的預算中,特別明列樂團團員的加班費,再次印證美國樂團錄音真的是「所費不貲」。
Naxos會否因Marin Alsop的關係,維持與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的長期錄音合作,後續發展值得密切觀察。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轉摘:廉價廠牌中的發燒唱片~記皇家愛樂樂團在拿索斯中的錄音


廉價廠牌中的發燒唱片——記皇家愛樂樂團在拿索斯中的錄音

來源:中國《音樂愛好者》2008年第4期 李 雋


拿索斯唱片公司在成立之初,錄製交響樂隊作品更多的是東歐樂團,比如斯洛伐克愛樂樂團、斯洛伐克廣播交響樂團、波蘭國家廣播交響樂團等。而在1991年,一向低調的拿索斯破天荒地邀請了一支世界名團——英國倫敦皇家愛樂樂團錄製了幾張發燒唱片,其音質之高,讓不少人大跌眼鏡,而這些唱片的出現,也標誌著拿索斯轉向重視錄音品質,自此以後,拿索斯的錄音都穩定在一個很高的水準。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西方古典音樂逐漸被這個香港的廉價廠牌所吸引,拿索斯逐漸成長為西方古典唱片行業領導者,甚至在歐洲的不少國家已經佔據了市場份額第一的地位。

皇家愛樂樂團在拿索斯唱片公司的錄音當中,最吸引樂迷的恐怕是那張柴科夫斯基管弦樂作品專輯了(8.550500,企鵝三星),其中收錄了《1812序曲》《義大利隨想曲》《斯拉夫舞曲》《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四部作品。錄製這張唱片的指揮家阿德里安•裏帕爾(Adrian Leaper)相信不會讓中國樂迷陌生了,我國鋼琴家殷承宗正是跟裏帕爾棒下的斯洛伐克廣播交響樂團在拿索斯合作錄製了著名的《“黃河”鋼琴協奏曲》。裏帕爾1953年出生於英國,曾經擔任愛樂樂團的圓號副首席,後來改行指揮,是當今樂壇上知名指揮家之一,跟倫敦幾大樂團有著密切的關係,他也為拿索斯錄製了英國作曲家哈瓦格•布賴恩(Havergal Brian)、埃爾加等人的大量作品,當然還有拉威爾、柴科夫斯基、西貝柳斯等人的重要作品。作為一個外國人詮釋的老柴,裏帕爾把西歐樂團的那種高貴整齊的音色注入了老柴的作品中;作為曾經的圓號演奏家,裏帕爾同時也把俄羅斯樂團的那種略微粗獷的銅管特色保留下來。

裏帕爾指揮皇家愛樂樂團還錄製了一張《發燒管弦樂》(Orchestral Spectacular)專輯(8.550501,企鵝三星),作品有夏布利埃《西班牙》、裏姆斯基-科薩科夫《西班牙隨想曲》、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鮑羅丁《伊格爾王子》中的“波羅維茨舞曲”,最後壓軸的則是拉威爾最著名的《波萊羅》。資深的發燒友應該都清楚,這幾首作品都是音樂史上配器最繁複,音色變換最為美妙,動態最爆棚的幾首短小精悍的管弦樂作品。面對來自西班牙、俄羅斯、法國的作品,皇家愛樂樂團同樣交足功課,樂團的韻味以及爆發力完全被發揮出來,讓你滿耳滋潤!

安裏克•巴蒂茲是1942年出生的墨西哥指揮家,曾經擔任皇家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以及墨西哥國家交響樂團的藝術總監。他指揮皇家愛樂樂團在拿索斯錄製了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死島》(8.550583)以及雷斯皮基的《羅馬節日》《羅馬之松》《羅馬噴泉》(8.550539,企鵝三星,即本刊2008年3月號附片),另外也跟倫敦另一支名團愛樂樂團錄製了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天方夜譚》。作為一名來自拉丁美洲的指揮家,巴蒂茲的指揮風格比較特別,有著一種與眾不同的放蕩不羈,跟傳統歐洲指揮家有著不少差別,細心的樂迷可以從他的唱片當中找到一些另類的魅力。

皇家愛樂樂團還在麥克爾•哈拉茲(Michael Halasz)的指揮下跟德國大提琴家瑪麗亞•克裏蓋爾(Maria Kliegel)錄製了德沃夏克和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8.550503)。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作為大提琴文獻當中最偉大的作品,自然引得名家爭相灌錄,甚至有樂迷收藏多個版本,而克裏蓋爾演奏這張唱片完全可以在你的唱片架上佔有一席之地。在協奏曲的開頭,克裏蓋爾的節奏掌握得比較自由散漫,你會有點擔心她是否有足夠的功力去對付這部巨作,但這之後她的演出會讓你有很大的意外驚喜,無論在戲劇性的段落還是抒情的段落,克裏蓋爾把握的張弛有度。總的來說整體風格偏向于莊重,克裏蓋爾似乎對斯拉夫式的情感有著天生的觸覺和感染力,很自然地把自己需要表達的情感宣洩出來,但又不至於誇張,也格外樸實感人。
埃爾加大提琴協奏曲,最著名的版本當屬杜普雷了,英國人演奏本民族作品總有一番特別的感情。克裏蓋爾對這首作品的詮釋同樣出色,不僅激情不亞于杜普雷,而且在其中滲入了德國人特有的理性,讓整部作品聽起來更有一種框架意境上的美。

上述五張唱片都是拿索斯唱片公司1991年的錄音,其動態之淩厲、音色之豐滿、低頻之深沉快速、平衡感之優異,比起EMI之中皇家愛樂樂團的錄音還要更優秀一些,而跟阿什肯納奇指揮皇家愛樂在Decca的優秀錄音相比,也是不相上下,考慮到拿索斯低廉的價格,這些發燒唱片非常值得樂迷們收藏。



2005年,皇家愛樂樂團在著名美國指揮家萊昂納德•斯拉特金(Leonard Slatkin)指揮下跟小提琴家漢斯利普(Chloe Hanslip)錄製了約翰•亞當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等美國小提琴作品專輯(8.559302,本刊今年將附此片)。對於喜歡小提琴又想拓展這種樂器欣賞曲目範圍的樂迷,這張唱片是相當理想的一個選擇。其中約翰•克裏格利安諾(John Corigliano)的“恰空”是電影《紅色小提琴》當中配樂改編而成的變奏曲;喬治•埃內斯庫(George Enescu)的《羅馬尼亞狂想曲第一號》改編曲是十九世紀一首著名的管弦樂作品,這裏由美國作曲家弗蘭茨•瓦克斯曼(Franz Waxman)改變成為了小提琴協奏的形式,別有一番特色;而瓦克斯曼也同樣把瓦格納的《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結尾幻想曲改編成了小提琴協奏的形式,並且把鋼琴也加入其中使得音色變幻更加豐富。
而本片的主打曲目則是美國著名作曲家約翰•亞當斯的小提琴協奏曲,該曲於1993年由基頓•克萊默首演,之後則被世界各大小提琴家輪番演奏;亞當斯本人認為這首作品可以讓小提琴自始自終持續著歌唱,三個樂章沿用了傳統小提琴協奏曲的形式,聆聽這首美國小提琴作品,跟傳統的歐洲作品有不少風味上的差異,喜歡小提琴和美國音樂的朋友不可錯過了。另一方面,在著名阿貝路錄音室的製作也使得這張唱片有著優異的錄音效果。
 
目前擔任皇家愛樂樂團的藝術總監是義大利人達尼利•加蒂(Daniele Gatti),他在這十年間也跟皇家愛樂樂團合作錄製了不少精彩唱片,最著名的當屬在法國唱片公司樂滿地(Harmonia Mundi)錄製的柴科夫斯基四、五、六交響曲,《義大利隨想曲》《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弦樂小夜曲》。樂滿地目前在中國地區的代理商則是拿索斯遠東有限公司。

加蒂於1961年出生於義大利米蘭,在威爾第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同時也取得了作曲和指揮學位。二十七歲的時加蒂就在米蘭斯卡拉劇院的首演,之後他在威尼斯歌劇院、芝加哥抒情歌劇院、柏林國立劇院、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都獲得好評。1995-1997年他擔任了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的首席客座指揮。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帶領美國交響樂團登上了卡內基音樂廳的舞臺;1994年他在芝加哥指揮著名的芝加哥交響樂團登臺演出後,並且此後每年都會回到那裏指揮;1996年他首度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被《紐約時報》評價為“難以置信的精彩”。1996年起加蒂擔任皇家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至今;1998年他還擔任了博洛尼亞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國外不少評論把加蒂的指揮風格評價為“具有戲劇性,而又有自發的抒情”。

對不少樂迷來說,柴科夫斯基後三部交響曲的唱片已經有了很多版本,老一輩蘇俄大師穆拉文斯基、斯維特蘭諾夫,歐美的卡拉揚、伯恩斯坦、海丁克,新一代的普列特涅夫、捷吉耶夫、楊松斯、帕帕諾等等都是備受樂迷稱讚的錄音。在聽過加蒂這三張唱片(HMU 907393,HMU 907381,HMU 907394)以後,筆者認為,這套錄音完全有資格在樂迷的唱片架上面佔據一席之地。首先這套唱片有著很獨特的“五國聯軍”之作,法國唱片公司、義大利指揮、英國樂團、俄羅斯作品、德國壓制唱片,聆聽者可以感受到來自歐洲大陸幾大強國的文化融合。

而就演釋本身,或許某些喜歡“斯基”、“諾夫”們或者喜歡充滿俄羅斯粗獷“正宗味道”的樂迷會對這個錄音不太認同,但無疑加蒂給我們帶來了一次很特別的聽覺盛宴。義大利人指揮英國樂隊演奏俄國作品有著很獨特的味道(大家不要忘了同樣來自義大利的阿巴多指揮的德國作品有多優秀!),這是文化交匯大融合的卓越成果。加蒂使用的速度比較快,在他棒下老柴變得不那麼沉重,而更有著一種直白的效果,管樂不算很突出,在《第四交響曲》的首樂章當中銅管絕對不會有讓人窒息的感覺;而弦樂則是格外的厚實濃密,非常有實體感;《第五交響曲》則是希望多於沉思,其中圓舞曲樂章的那份西歐式的優雅讓人難忘;《第六“悲愴”》則讓人更多感受到老柴對萬千世界的眷戀而不是一個“悲”字;《弦樂小夜曲》則顯得很輕快,讓人想起了老柴對莫札特的那份尊敬;《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的愛情主題更多的有著沉穩典雅,當然不可避免地缺少一些熾熱情感;而這套唱片當中最精彩的部分當屬《義大利隨想曲》,義大利人指揮的《義大利隨想曲》無疑有著更多的特色,老柴的自由自在和意氣風發被加蒂詮釋得淋漓盡致!總的來說,加蒂把樂隊打磨得特別精緻,渾然天成,是不可多得的老柴交響曲錄音。就錄音來說,高低頻兩端延伸不算過分突出,短笛和低音提琴的聲音略有收縮之感,但絲毫不刺激耳朵,加上樂器定位十分清晰,非常耐聽。

目前,拿索斯已經和很多英國樂團有著很多合作,比如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倫敦愛樂樂團、皇家蘇格蘭國家樂團、愛爾蘭國家交響樂團、樸資茅斯交響樂團等等,這些都是高素質的樂隊。期待著以後能夠向樂迷介紹更多他們的優秀唱片!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冰島交響樂團的Naxos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錄音

由於經濟情勢丕變,冰島交響樂團已經宣布取消11月初的日本公演行程...


冰島,人口不到30萬的「絕海的孤島」(日本語),在金融風暴侵襲下幾乎滅頂,不可避免的,藝術表演活動也受到波及。舉例來說,冰島交響樂團Iceland Symphony Orchestra的主要贊助者之一~冰島國家銀行(Landsbanki)已經被國家接管,甚至整個國家也瀕臨破產,冰島交響樂團的未來有點令人擔心。


在前任音樂總監Petri Sakari指揮下,Iceland Symphony Orchestra在Naxos留下演錄俱獲好評的交響曲全集(4CDs)與交響詩作品(2CDs),一向是筆者聆聽西貝流士作品的首選。

該樂團原訂在日本演出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日本Naxos國特別推出內盤仕樣限定盤。如今,也只能透過錄音聆賞該團的演出了...

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Paavo Jarvi展開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錄音


Paavo Jarvi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還沒有全部上市,已經等不及再投入另一項浩大錄音工程,演出樂團是Franfu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是該團繼80年代與Eliahu Inbal錄製的全集(Teldec)後再次灌錄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第一彈第7號 (Novak版) SACD預計11月推出,是2006年11月的實況錄音,跟貝多芬交響曲全集一樣由SONYBMG公司發行。



在此同時,由日裔指揮Kent Nagano指揮Bavarian State Opera Orchestra演出的布魯克納第4號交響曲(1874 Version)錄音,SONYBMG也預定要在11月上市,所幸的是Kent Nagano應該沒有重新錄製布魯克納交響曲全集的計畫,因為他之前已在法國廠牌Harmonia Mundi留下第3、6號錄音(樂團是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實在沒有必要投入這個過度擁擠的布魯克納戰場。


只是,這個擁擠的戰場還是免不了同室操戈的尷尬情況,由Dennis Russell Davies指揮Linz Bruckner Orchestra錄製的布魯克納交響全集也完成在即,雖然是在廉價品牌Arte Nova發行,基本上還是SONYBMG集團。



中國小提琴家楊天媧灌錄Sarasate小提琴作品全集


芳齡21歲(1987年生於北京)的楊天媧,13時歲灌錄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成為音樂史上挑戰這部困難曲目的最「幼齒」天才小提琴家。目前是Naxos公司的簽約藝人,在錢舟、呂思清已有多年沒有新錄音推出,再加上林昭亮或林以信的錄音也僅只於曇花一現的情況下,儼然是該公司近期力捧的華人小提琴家。


Naxos計畫為楊天媧灌錄7CDs的Sarasate小提琴作品全集,第1、2集以鋼琴伴奏作品為主,分別在前年與去年上市,國際樂壇評價尚可,中國與香港音響界則以發燒片視之。接下來還將陸續推出協奏作品輯,楊天媧九月份剛在西班牙Pamplona錄完第四集,協奏樂團為Navarra Symphony Orchestra,11月份還要繼續錄第五集,12月底與明年初則計畫偕同該樂團衣錦返鄉,展開中國巡迴音樂會行程。

2008年10月3日 星期五

Kissin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在台上市



玫瑰大眾購物網上的標價,略低於NT$800,日本HMV網站的折扣賣價則是¥2513,換算台幣約NT$760!EMI台灣代理商原本在價格上一向表現得蠻阿莎力的,此次可惜有點漏氣了...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兩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新上市


德國鋼琴家Gerhard Oppitz在德國唱片廠牌Haenssler的正統德意志錄音(9CDs)。預計11月下旬上市。(Oppitz將於2008年11月27來台舉辦演奏會,曲目包括貝多芬第17、32號鋼琴奏鳴曲,由長榮交響樂團伴奏演出第1號鋼琴協奏曲! )


韓國鋼琴家白建宇在Decca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錄音(9CDs+1 DVD)也準備上市,連維基百科上他的欄目也都預告了這則消息,白建宇雖然不是第一位亞洲演奏家灌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園田高弘Takahiro Sonoda應該是第一位灌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日本人,時間早在60年代晚期,而新生代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貝多芬鋼琴獨奏作品全集早在2000年便已推出),但絕對是韓國第一人。下圖係韓國版Cover。




另外,Andras Schiff為ECM灌錄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也來到了第七集,Garrick Ohlsson在Bridge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也推出第八集,超擁擠的戰場可望在2009年再添兩套新全集錄音上陣。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Harmonia Mundi 推出低價盒裝韓德爾作品輯



為了紀念韓德爾辭世250週年,法國古樂大廠Harmonia Mundi將推出五套低價盒裝韓德爾作品輯。其中包括:歌劇(9CDs)、神劇(4CDs)、協奏曲(4CDs)、詠歎調(2集,各4CDs)。


9CDs的三部歌劇~Rinaldo、Flavio、Giulio Cesare,與Saul、Messiah兩部神劇,都是由假聲男高音René Jacobs指揮,當初上市時,每一套都獲得相當好的評價,但價錢也是「貴森森」,2CD的零售價就逼近一張小朋友,因此,普及度十分有限。



根據英國網站預告的售價,9CDs的歌劇集標價是33.5元英鎊(不到台幣2000元),略等於三張正價位新片價格,以英國的高昂的CD售價來預估台灣售價則應該是低於NT$1600。不過,台灣代理商上揚公司會如何訂價,值得密切注意。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無情的 BIS 套裝CD定價策略



BIS近一年來推出好幾套套裝CD,開路先鋒是The Essential Sbelius,15張CD賣4張價,其中全套交響曲佔4張CD,由Osmo Vänskä指揮Lahti Symphony Orchestra,當初套裝上市時是賣3張CD,等於是再多花1張CD的錢,免費奉送10張CD,其中包括Neeme Järvi指揮的交響詩等。這一套錄音可以說是BIS目前正進行的西貝流士大全集的前身,獲得市場非常熱烈的迴響,為日後一連串的套裝CD奠定良好基礎。


因此,葛拉茲諾夫交響曲全集(5CD賣2張價)、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交響詩全集(4CD賣2張價)、史克里亞賓交響作品全集(3CD賣2張價)、拉赫曼尼諾夫交響曲作品全集(3CD賣2張價)、葛立格交響作品全集(8CD賣3張)等眾多罕見管弦樂曲作品錄音接連上市,演出樂團陣容也頗有特色,像是馬來西亞愛樂(Malay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便是其中之一,而最新發行的齊爾品(Alexander Tcherepnin)交響作品全集(4CD賣2張價)則是由水藍(Lan Shui)指揮新加坡交響樂團(Singapore Symphony Orchestra ),都是讓國家交響樂團(NSO)迄今連一片國際發行錄音都沒有的台灣樂友大開眼界的發行。



重點來了,以齊爾品交響作品全集為例,四張CD的發行日期發別是99年9月與11月、03年6月、今(2008)年4月,因此,第四張CD的發行日期距今還不到半年,集結成套後,4CD發行後只賣2張價,平心而論,BIS這樣的定價策略,實在對不起當初花錢買單張CD的樂友,花大錢支持唱片公司卻換來唱片公司絕情對待,真是讓人情何以堪!唯一值得慶幸的地方是,台灣代理商既不負責又效率差,所以,零買的受害人應該不多就是了....


荷蘭古鋼琴家Ronald Brautigam海頓鋼琴奏鳴曲全集低價上市

低價上市?



15張CD賣3張價,夠低了吧!實質上等於是正價版上市的兩折價錢,1張CD約一百元出頭,絕對比高價直接下殺低價,乃至於超低價還要殺!台灣代理商已經引進,聽說進貨數量並不多,但是內行人看到後都忍不住手癢直接打包,因此,一般唱片行並不容易找到...


那有幸見到的筆者到底有沒有買?答案是還在考慮中咧...

畢竟超過15個小時的古鋼琴錄音,實在是個不算小的挑戰!因此,再觀察觀察囉。

杜拉第指揮海頓歌劇全集 20﹪Off 特價中

暑假剛剛結束,古典折扣戰又要開始了!


DG與Philips旗下的的套裝低價系列CD將以8折促銷價拋售,其中,可能很多唱片行遍尋不著的Item,這次卻出現在特價行列中。如此一來,你不得不感謝唱片行的常態性缺貨,讓你可以因此省下不少錢,趁此次機會趕緊補貨。


尤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Philips即將完全併入Decca,因此,本地發行權也將從環球轉籍至福茂,因此,無論是撿便宜貨,還是最後一波搶進Philips,都是好時機。


其中,筆者垂涎已久,卻不是很好找的海頓歌劇全集(上、下兩套),由杜拉第指揮洛桑室內樂團,係筆者首要目標。英國《留聲機雜誌》在當年CD首發時評論的第一段是這麼寫:"This reissue of the splendid late-1970s initiative by Dorati, the 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 and Philips—a pioneering achievement of magnitude—is most welcome."





Brendel與Rattle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名演,改以Decca Original面貌上市,這就是Philips即將成為歷史的一個註腳...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Naxos的錄音師群(二)

接下來要介紹的Phil Rowlands,因為有架設自己的網站,可以見到他的廬山真面目。只可惜維護與更新速度有問題,最新作品目錄僅及去(2007)年資料而已。



Phil Rowlands也是出身自EMI知名Abbey Road錄音室,1996年單飛後開始經營自己的工作室,主要客戶有Hyperion與Naxos等公司,除了錄音工作之外,他也接混音與後製的案子,尤其是多聲道SACD,其混音作品中最有名代表作係以96kHz 24 bit技術重製蕭提爵士理察史特勞斯歌劇作品全集(Decca)。





Phil Rowlands在Naxos公司的錄音,知名度最高者就屬José Serebrier指揮由Stokowski 編曲配器的《展覽會之畫》(8.557645),後來又有Stokowski版巴哈交響作品輯(8.557883)與華格納交響作品輯(8.570293)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問世,José Serebrier在Naxos的錄音大都由其操刀,甚至連José Serebrier正在為Warner Classics錄製的Glazunov交響曲全集,也委由其負責錄音。



Dohnanyi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輯(8.570833)是Phil Rowlands 在Naxos的最新錄音作品,曲目難得一見且演錄品質俱佳,是近期Naoxs公司的重點主打強片,知名樂評Rob Cowan在2008年9月號英國《留聲機》雜誌上稱讚是"A satisfying and educative release",而ClassicsToday網站樂評則對錄音給予如下高度評價:"Naxos' spacious recording has satisfying bloom, presence, and wide dynamic range"。

Naxos的錄音師群(一)


在古典音樂景氣持續看壞的大環境下,大型唱片公司長期聘請一批In-House製作人與錄音師,似乎已成為過去的歷史,除了DG還繼續這麼做以外,採行專案契約或外包已成常態。因此,我們就會在廉價廠牌Naxos看到一大堆之前戰功彪炳的大牌製作人與錄音師;而Naxos的錄音一向為所謂專業發燒友嗤之以鼻,在這些錄音師加入後,情況是否有所轉變呢?



Tony Faulkner:超過30年錄音資歷,最為人所稱道的作品是為柯林戴維斯爵士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錄製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RCA),其他錄音作品散見Hyperion與Telarc,lso live創業初期的西貝流士與白遼士等錄音也都是他的力作。在Naxos客串的作品包括:Marin Alsop指揮巴伯交響作品系列、日本作曲家選輯系列(遠征日本東京,為東京都交響樂團留下代表性錄音)。



Mike Clements:之前服務於EMI,為90年代該公司主力錄音師,像是Smon Rattle馬勒交響曲全集中的第1、3、4、5、6、7、8、10號交響曲都是他的錄音,其間並曾以匿名Mr. Bear 為Hyperion, Gimmel錄音操刀。近年來,在Naxos的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的錄音常常看到他的大名,指揮家則是Naxos當家女指揮家Marin Alsop與英國作曲家交響曲系列的David Lloyd-Jones。